我的時尚由西貢開始

【我的漫筆】

侯思傑

偶爾看見年青人穿「踩跟鞋」或「爛牛仔褲」時,腦袋便會浮現年輕時在越的那些日子。在越時期,我曾有一段日子穿自製的「踩跟鞋」,卻沒穿著過牛仔褲。

所謂「自製踩跟鞋」,是我從大光明戲院巷內的鞋鋪,買來當時很流行的所謂「漫波鞋」── 也有另一個名字叫「蝦攪鞋」 ── 當穿上後,便故意把鞋後跟的地方踩下,變成了半拖鞋的「撻下撻下」上學。當時我是在林威廉書院讀英文。

林威廉書院校社不大,下課休憩要走出學校門外。每次我走出校外時,遇著那多管閒事的校工向我噴白泡的藐嘴,而我對他的說話全不理會,一副超然的「我係咁㗎嘞,你吹咩!」可是,這個「超然」只能在外面維持,當回到家便得把鞋弄好,正常穿著入屋,否則便給母親「哦」。

AN41727934No-Merchandising
《阿飛正傳》

不要以為母親不知道。有一次被她問到鞋的後跟為甚麼會凹下,且有摺痕。我只能解釋鞋的皮不好所造成,這樣看似過了關,事實不然,所謂「令畀人知,莫畀人見」,確實是一個大道理!

臨離開越南之前幾日,我忍耐不住的走去西貢EDEN那家專買年青服裝的店鋪,買了一條牛仔褲,秘密的藏起來,直到上機前一晚,才將牛仔褲塞入行李箱底。事關母親曾經聲言,若我買一條,她就剪爛一條。

當年喜歡牛仔褲是因為看了占士甸主演的《阿飛正傳》(“Rebel Without a Cause”)中的扮相吸引,加上貓王皮禮士利在他的系列電影中打扮,成推波助瀾,便覺得這才是我們年輕人的服飾。希望擁有一條牛仔褲是夢想。於是我把這個意思說出來時,父親笑說牛仔褲是外國當「咕厘」的人穿著的,他反問我為甚麼要買條「咕厘褲」。我把占士甸在《阿飛正傳》中穿得很好看說出來。誰知父親的好意解釋變成了咒語,令母親近乎歇斯底里的下「禁令」。母親不准我穿牛仔褲,卻給錢我去造一套「大反」來開party。

直到到目前,我還弄不明,為甚麼「西裝」叫「大反」。

來到香港姨母家,打開行李,牛仔褲出現在母親眼前,她沒破口大罵,只是不滿的說了幾句,而姨母卻來說項,牛仔褲好普通,在香港有很多年青人愛穿。不知母親是否明白,但至少沒再生氣。

“Be Free,Be Strong,Be Yourself!”一直都是愛穿著牛仔褲者的豪言壯語。

1964年在西貢EDEN買的一條牛仔褲開始,到今天我還是很愛穿牛仔褲。4年前,我導演的戲劇《那些年2016》,也是穿牛仔褲上台謝幕!

Capture3695420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