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級《八百 (壯士) 》終於可上映了!

【英烈年代】

毛賢

以1937年抗日戰爭淞滬會戰事蹟為藍本的電影《八佰》,在疑因政治因素遭「雪藏」14個月後,於21日獲得中国批准正式上映。雖然因應疫情影院上座率最高只能達一半,但連同公映前的點映(預先放映),全国累計票房已破5.74億元人民幣,成績相當不俗。在影片最經典的一幕女童軍護送國旗,青天白日旗仍然不脫政治敏感,遭到模糊化處理。

由管虎執導的《八佰》改編自淞滬會戰期間,史稱「八百壯士」的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的歷史事蹟。影片投資超5.5億元人民幣,號稱全亞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攝像機拍攝的電影,實景搭建超過20萬平方米。影片原定在去年6月上海電影節首映,但卻因「技術原因」取消,隨後又取消了全國公映,當時有指影片因為過度美化「國民黨當局」遭雪藏。直到本月初影片才重新獲確定檔期,並在前天正式公映。

W6PKFRKJS5GQJL5
本於去年7月上映的《八佰》疑因被指「過度美化國民黨抗戰」而被叫停上映。

 

昨累計票房破6.4億

根據「貓眼專業版」的即時數據,《八佰》首日全國票房1.34億元(約1.5億港元),加上此前點映收入,至昨日累計票房已破5.74億元(約6.44億港元)。這是時隔200多天以來,中国電影單日票房再度回歸疫情前的市場水平。

早在1938年,國民政府已把「八百壯士」以及女童軍楊惠敏護送國旗到四行倉庫的事蹟拍成黑白電影《八百壯士》,國民政府遷台後1975年又翻拍了《八百壯士》。而新片2019年《八佰》由上海拍攝,然而再現楊惠敏護送國旗和軍人推桿立起旗幟的經典畫面,被視為「美化」國民黨而遭刪去,重新再拍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被則以遠景加柔焦虛化的手法處理,全片也甚少出現清晰的中華民國國旗圖案。

對於片中出現模糊化的青天白日旗,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這是因為目前民進黨在台灣越來越強勢,中共需要把當年國民黨一些抗日功績或可歌頌的元素加以利用,「最低限度國民黨目前不是要打擊禁制的對象,除非影片很有政治問題,現在有價值就要拿出來。」

VO6SDPV4IVEEFAUE25QVIOTFZI
中国版《八佰》護送國旗手楊惠敏一角由唐藝昕演出,劇照上的日期是去年定檔上映的日期。

最早的《八百壯士》

Screenshot_of_the_Film__800_Heroes_
1937年製作的《八百》

1937年電影《八百》由陳波兒飾演的童子軍楊惠敏 / 袁牧之飾演的謝晉元。

對日抗戰時,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這是在歌謠中都聽到的故事,其中最動人的一段,就是女童軍楊惠敏冒死泳渡蘇州河,在槍林彈雨中送上國旗。

1938年,中央製片廠製作。劇本是根據發生在「8.13」上海抗戰中的一個真實事跡編寫。1937年11月下旬,上海淪陷後,中國軍隊的將近八百名愛國士兵在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率領下,堅守四行倉庫陣地,誓不投降,抵抗到底。

愛國女童子軍楊惠敏代表人民群眾冒險前往送旗。這八百名愛國士兵後來雖然由於彈盡糧絕,撤退到上海租界地區,被租界當局無理扣留,但他們所表現的英勇不屈的愛國行動,卻激勵了廣大人民,也博得了國際正義人士的尊敬,成為一個極為轟動的事件。《八百壯士》在大後方上映後,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影片在香港以及在菲律賓、緬甸等地上映時也極為轟動,在法國和瑞士舉行的反侵略大會上映出時,博得了好評。

當年護送旗手的楊惠敏

N28A00_P_01_051975年8月13日,
1975年中影抗日戰爭歷史片《八百壯士》開鏡,由飾演楊惠敏的林青霞(右)與當年的女童軍楊惠敏(左)聯合舉行開鏡儀式。

不同年代的3位影星飾演抗戰女童軍楊惠敏

楊惠敏

1946年獲釋後曾回江蘇鎮江老家,楊惠敏在戰後(1949年)跟隨着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定居臺北。33歲時經介紹後與臺大體育教授朱重明結婚,育有二子。曾任職於台北女師專(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金甌商職(今臺北市私立金甌女子高級中學)與中國文化大學等學校。

1977年10月28日,楊惠敏在臺北不幸遇車禍,雖經搶救保住性命,但從此左半身不能動彈,連吃飯也困難。

1992年2月間,因突發的腦溢血中風而臥病在床,神智模糊,後於1992年3月9日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77歲。

1975.八百壮士(修复版/丁善玺/林青霞、张艾嘉、徐枫、柯俊雄)

maxresdefault

66p50003p672s2s260sn
滿目瘡痍的四行倉庫現已成為抗戰紀念館

888

1 Comment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