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 華裔建築大師 貝聿銘

5月16日星期四凌晨,貝聿銘在曼哈頓家中去世,享年102歲。

自從他為紐約一家房地產開發商設計建築起步,經過一段漫長的職業生涯,最終成為世界最受崇敬的建築師之一。

1970年-貝聿銘
1970年-貝聿銘在曼哈頓麥迪遜大道的辦公室裡

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後裔,出生於中華民國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生母莊氏乃清廷國子監祭酒之後,於貝老13歲時罹癌過世,繼母蔣士雲,為中華民國駐外使節蔣履福之女。貝老有一個姊姊、兩個弟弟、兩個妹妹,妻子盧淑華(Eileen Loo)為中國留美學生,婚後育有三子一女,其中貝建中(Chien Chung Pei)與貝禮中(Li Chung Pei)皆是美國著名建築師,堂妹林貝聿嘉曾任香港立法局議員及灣仔區議會主席。

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的貝聿銘,1983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2003年則於美國獲頒「國家設計獎之終身成就獎」(National Design Awar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他的建築設計注重光線的運用,擅於留用光線與玻璃的折射,並一直堅持「讓光線作設計」。

在反對聲浪中完成羅浮宮金字塔

今年適逢法國羅浮宮金字塔30週年。1989年建成的羅浮宮金字塔位於巴黎羅浮宮的主庭院 Cour Napoléon,由 603 塊菱形玻璃和 70 塊三角形玻璃拼接而成,作為羅浮宮博物館的主入口,更是貝聿銘享譽國際性代表作之一。

Courtyard of the Museum of Louvre, and its pyramid.

但原來當年貝聿銘獲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 ( Francois Mitterrand )邀請設計羅浮宮金字塔時,卻遭到不少當地人反對。金字塔在1984年創建初期,被許多法國人批評,國外的建築界一面倒地不看好,當時《紐約時報》更有社論批評這項作品是「建築笑話」,認為「埃及的死亡象徵不應胡亂走入到巴黎市中心」。

貝老當時講述玻璃金字塔的設計概念,希望利用折射引進大量光線,為室內帶來更明亮舒適的空間感,但隨即引起法國民眾不滿,認為他的設計破壞了羅浮宮古典氣息,格格不入,要求取消擴建。

後來,貝老憶起那段日子,形容自己那時就像過街老鼠,走在巴黎街頭都會被人怒視。但貝老最終無懼反對聲浪,堅持完成作品,如今羅浮宮金字塔已成巴黎重要地標。

貝聿銘曾說過:「石頭金字塔與玻璃金字塔毫無關係,前者為死人而建,後者則為活人而造。」

見證香港歷史轉折的中銀大廈

HK Bank of China Tower 中銀大廈 (香港),位於香港中環、興建於1985年至1990年間的中銀大廈,那猶如利刃般的外型,現已成香港天際線的重要一景。貝聿銘此建築作品同時見證了香港歷史的轉捩點。而貝老的父親貝祖貽更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

中銀大廈籌備興建期間,適逢中英談判,香港社會亦因前途問題、政權移交而氣氛開始緊張起來。當時由霍明朗設計的滙豐總行大廈正在興建,貝聿銘及其團隊卻要以少一半以上的成本設計出一座可以媲美匯豐大廈的建築物,可謂壓力倍增。中銀大廈的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

中銀大廈在中英談判進行得如火如荼時興建,為其添上不少象徵意義。而中銀大廈竣工那年,即1989年,中國發生了六四屠城。當時貝老和許多香港人一樣,陷入絕望。

1989年6月22日,貝老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原本對這國家未來有希望的一代,其夢想被天安門廣場上發生的可怕事件摧毀了,並寫道:「在這恐怖的悲劇過後,中國不再一樣」。不知當時貝老在六四後,看著中銀大廈正式啟用,心情是否比籌備時複雜許多?

貝聿銘以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除了羅浮宮,代表作包括美國華盛頓國家藝廊東廂、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日本美秀美術館、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德國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北京中國銀行總行、蘇州博物館。近期作品有卡塔爾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以及澳門科學館等。

貝聿銘因其父親有段時間長居台灣,經常往返,故與台灣的關係深厚。其中在台灣最著名的建築設計,莫過於1963年落成至今且被人津津樂道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此建築與陳其寬二人共同攜手完成的,建築外觀薄殼雙曲面的造型,有如雙手合十、殷切祝禱,前衛而獨特的建築工法,無柱、無樑、無牆堪稱極具特色,不僅是東海大學校園象徵,也是許多觀光客到台中必訪的名勝景點之一。

640
台灣東海大學 路思義教堂於1963年落成
004
東海大學 路思義教堂內
005
台灣新北市 八里焚化廠

貝聿銘始終是忠誠的現代主義者,然而,他設計的建築雖然都算不上舊式或傳統,他特有的現代主義——乾淨、矜持、稜角分明、大量使用幾何圖形、並且懷著成為紀念建築的抱負——有時似乎顯得像是一種復古,至少在與最新的建築趨勢相比時是這樣。

他對此絲毫不以為意。他說,他覺得建築最重要的品質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貝聿銘出生於中國,1930年代移居美國。1948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後不久,他受聘於威廉·澤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在澤肯多夫的公司齊氏威奈(Webb & Knapp)主持建築設計工作。

010
聿銘在他位於曼哈頓薩頓的家中

貝聿銘很快開始從事高層建築的設計,並將這段經歷作為跳板,於1955年同他在齊氏威奈的團隊成員亨利·科布(Henry Cobb)和伊森·萊納德(Eason Leonard)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貝聿銘及合伙人建築師事務所(I.M. Pei & Associates)。早年,事務所主要為澤肯多夫做項目,包括1963年竣工的紐約基普斯灣廣場(Kips Plaza);1964年竣工的費城協會山塔(Society Hill Towers)和1967年竣工的紐約銀塔(Silver Towers)。它們都以柵格形混凝土外立面而聞名。

1960年,貝聿銘事務所徹底從齊氏威奈獨立出來,當時貝聿銘已經能拿到與澤肯多夫無關的大型項目。其中包括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於1967年竣工;紐約州雪城的埃弗森藝術博物館(Everson Museum of Art),以及愛荷華州的得梅因藝術中心(Des Moines Art Center),二者均於1968年竣工。

013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016
紐約州雪城的埃弗森藝術博物館(Everson Museum of Art)
1985 Meier Wing, Des Moines Art Center | Des Moines, IA | Richard Meier
愛荷華州的得梅因藝術中心(Des Moines Art Center)

這是他設計的一系列博物館中的第一批,其他博物館包括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東館(1978年)和羅浮宮金字塔(1989年),以及克利夫蘭的搖滾名人堂和博物館(Rock & Ro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

克利夫蘭的項目看上去不太像是貝聿銘會做的博物館,但這樣的案例後面還有:2008年,卡達杜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Islamic Art)標誌著他的博物館設計達到了巔峰,貝聿銘興緻勃勃地接受了這個挑戰。長期以來,他一直是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收藏家,他承認自己對伊斯蘭藝術知之甚少。

和搖滾博物館一樣,貝聿銘認為卡達的項目是一個機會,讓他可以去學習自己並不了解的文化。他的研究始於閱讀先知穆罕默德的傳記,然後動身參觀世界各地的偉大伊斯蘭建築。

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中心伊利湖岸邊的博物館及研究機構,致力於紀錄一些最知名和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樂藝術家、唱片製作人、錄音室工程師和其他對唱片工業有重大影響的人物的歷史。搖滾名人堂基金會成立於1983年4月20日,由大西洋唱片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艾哈邁德·艾特根創立。1986年,克利夫蘭被選為名人堂的永久居所。

1024px-Rock-and-roll-hall-of-fame-sunset
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1920px-JFK_library_Stitch_Crop
甘迺迪圖書館和博物館
021
貝聿銘並非設計甘迺迪圖書館和博物館的不二之選

貝聿銘並非設計甘迺迪圖書館和博物館的不二之選,但1964年賈桂琳·甘迺迪到他的辦公室拜訪他時,被他的博學和優雅舉止所傾倒,當場選中了他。在一次圖書館董事和受託人的會議上,貝聿銘與甘迺迪夫人和羅伯特甘迺迪一起開懷大笑。

在上海,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就對一座25層樓高的酒店著迷。「我忍不住透過小洞往裡看,」他回憶道。「就在那時,我決定要從事建築。」

031
中國銀行總行大樓(北京)
033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
1024px-03420050719
廣州花園酒店
1974
1974年, 貝聿銘第一次回到中國, 1980年代-他設計了北京郊外的香山飯店
香山飯店
香山飯店

006年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東北街的「蘇州博物館」西部新館,結合傳統的蘇州建築中黑瓦、白牆的古城風格,博物館的主庭院等於是北面拙政園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設計上更擺脫傳統的風景園林設計思路,造型都是幾何造型為主,讓建築與周遭環境相協調,現代幾何體構成的坡頂隱含著蘇州古建築傳統的斜坡屋頂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斷的繁衍和重構。新、舊園景融為一體,身在其中,宛若置身山水古畫裡…

036
蘇州博物館
1024p
「蘇州博物館」正面
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
Science Center, Macau
澳門科學館

貝聿銘出生在廣州,父親是中國著名銀行家貝祖貽。他在一個既浸淫在西方先進文明之中,也充滿中國傳統的富裕家庭長大——兒時他經常到父親的家族生活了500多年的村莊避暑,了解祭祖的儀式。

貝聿銘設計作品多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透過幾何的比例建構,不僅成為該城市著名地標,也被歸類為影響20~21世紀現代主義建築之最!

041
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063
日本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館 : 一座巨大的桃花源,深藏山中20年不為人知

在華盛頓得到美譽的同時,貝聿銘也在從他那一代建築師所面臨的最慘痛挫折中恢復過來:他最引人注目的項目之一——波士頓科普利廣場700英尺高的約翰·漢考克大廈(John Hancock Tower)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

這座纖薄優雅的藍色玻璃大廈由他的合作夥伴亨利·科布(Henry Cobb)設計,1973年接近完工時,表面的玻璃開始片片脫落。他們迅速換上了膠合板,但等到他們找到根本的問題所在時,將近三分之一的玻璃已經脫落,對貝聿銘和他的公司而言,這是專業上的奇恥大辱,也帶來了巨大的法律責任。

專家認為,問題不在於貝聿銘的設計,而在於玻璃本身:漢考克大廈是最早使用新型反光雙層玻璃的高層建築之一。

2006年-
2006年-貝聿銘和妻子盧愛玲與首相讓·克洛德·融科在盧森堡出席一個頒獎典禮-這對夫婦於1942年結婚

(整理:海倫)

主要作品

1956年-1963年:臺灣臺中市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
1961年-196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1962年:加拿大蒙特婁聖瑪麗城廣場
1967年: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設計(外聘顧問)
1968年-1974年: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基督科學教會中心
1968年:美國紐約州雪城埃弗森藝術館
1969年:美國印地安納州哥倫布克萊奧羅傑斯紀念圖書館
1970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5年由香港著名建築師嚴迅奇負責翻修設計;而兩次擴建由關善明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1971年: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海港大樓(Harbor Towers)
1972年: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達拉斯市政廳
1973年:美國紐約州伊薩卡康乃爾大學約翰遜藝術館
1974年-1978年: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1976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羅徹斯特大學,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7年: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漢考克大廈,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後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1982年:美國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
1979年-1986年:美國紐約州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
1979年-1985年:廣州花園酒店,負責概念設計和繪製草圖,再親自指定香港建築設計師司徒惠細化設計。
1981年:美國德克薩斯州休士頓摩根大通大廈
1982年:中國北京香山飯店,該飯店是外國建築師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大陸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1990年:香港中銀大廈,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滙豐總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2年:香港新寧大廈
1985年: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
1989年: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1990年:德國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1995年:中國北京中國銀行總行
1996年-1997年: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美秀美術館
1998年: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搖滾音樂名人堂
2000年:臺灣新竹市環境保護局
2001年:臺灣臺北縣(今新北市)八里垃圾焚化廠
2002年:中國大陸江蘇蘇州蘇州博物館
2004年:美國華盛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館
2006年:澳門澳門科學館
2006年-2008年: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維基百科)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