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風雨後】
圖 / 文:侯思傑
「峴港」,少時仍在越南的時候,只知她是個軍事海港;來到香港後,幾乎每天都聽到和讀到她在戰火中的新聞,因而對她只會聯想是個烽火連天的地方。
1975年,戰事結束,她的名字迅即沉寂了下來,甚至消聲匿跡,從此把她忘掉了。直到最近三幾年,她,突然又再度成為世界各地的人心往神馳的一個世外桃源。
這個轉變無疑是很神奇,也很神話,好像希臘神話中的「火鳳凰」。
傳說的火鳳凰是世間上最美麗的雀鳥,全身長滿鮮艷且閃爍的彩色羽毛,羽毛的圖案花紋變幻有如蓬萊的美景,只要看牠一眼, 目光必定不能轉移,神緒都被吸進了幻美之中。
不過,當火鳳凰來到五百年(歲)之後,牠便會採集各種不同香味的樹枝草葉,然後把樹枝草葉疊起來燃燒,跟著牠傲然一笑便跳進火中自我焚身,最後,留下自己的灰燼,灰燼很快便會出現重生的幼小火鳳凰,再為世間創造新的完美。
此刻,不自覺的哼起了葉倩雯唱的《焚心以火》── 焚身如火,讓火燒了我。燃燒我心,頌唱真愛勁歌。黃土地裡,活我真摯愛的歌。情濃寫我詩,讓千生千世都知我心。萬載千秋也知你心,同享福禍。
在戰時,Da Nang兩字給香港新聞處譯作「大南」,而我們卻叫「蜆港」。40年之後終獲得「平反」,一律叫「峴港」。至於「大南」則沒有人再叫了。我查閱資料,根據一位專門研究峴港的越南歷史學者Nguyễn Văn Xuân 說,Da Nang是500年前占婆人統治時期的名稱,一直流傳到今天。
很神奇,又是一個 500年!

在占婆語,Da Nang是解作「大河」。峴港的另一個名字在法國殖民時期叫作「土倫港」 (Tourane),是當年計西貢、河內之後的第三大城市,同時因為她有個很美麗的海灘,而成為今日全球人口中的天堂。
步出峴港國際機場時,天色開始轉暗。坐上的士進入市區,在寬闊的馬路上,疾馳的電單車不像西貢擠成一團一團的可怕,反而很有秩序的行駛,令道路變得很暢通。兩旁的店鋪燈光火著,各式各樣的食肆,應有盡有的很熱鬧。顯然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已經雲集到峴港了。
當的士轉進也叫「陳興道大道」時,整個情景立即變得寧靜。一條長長的大河,或許是占婆人所稱的Da Nang,將兩岸相隔起來。遼闊壯麗的大河上,剛有一艘開亮了燈光的游輪在海上游弋,將我們的視線引了過去對岸,雖然燈光並不很光亮,仍能看到她的輪廓。原來峴港不是我想像中的因曾發生戰事而弄得破破落落;也不像某些人所形容的「窮鄉僻壤」。不過,說這些話的人是40年前來過峴港之後,直到現在都不曾再去過。
來到酒店,一落車便聽到從海濱長廊傳來孩子的歡快的叫聲,看過去,一眾孩童在長廊騎著他們的玩具車追逐碰撞,非常開心。他們的年青父母只在遠處看守著他們。從孩子的歡樂笑聲,可以相信峴港已經開始步向新的境況,正邁步榮盛。
積極進取



焕然一新
後殖民的精神:處處留有法國的影子
平民夜總會
黃昏,平民夜總會開始在大河兩岸的走廊擺設,以招待孩子和他們的年青父母。讓孩子盡情享受他們的父母在孩兒時不曾有過的童真和快樂。

前世今生
確實是奇蹟:1960年代的峴港到處烽煙,今天已經蛻變得很壯麗,很難令人相信她的前世原來是如此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