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思聯想:忽然遇上呂小竹

撰文:侯思傑

遇上呂小竹是在寶卿校友開設的「新會校友」面書。只看呂小竹的名字,便肯定百份百且準確地猜中她是呂小萍學長的姊妹,也是我們所敬重的校長的千金。

「小竹姐」是我意外地寫漏了一個「大」字在「姐」之前,卻令她開心而喜歡我這樣稱呼她,也令我感到意外的驚喜!

更意外的是發現小竹姐對「家國」的執著,於是我給她冠以當今流行的一個名稱「大中華膠」來形容她對國是的態度。難得她毫不含糊的說自己是個「大中國結」。既然遇上了 ── 也不妨跟她「家國」說 ── 由58年前,即1960年代初開始。

運動場上的榮耀與高貴同行

1960年,我仍然在越南,那年才13歲。「亞洲鐵人」楊傳廣代表中華民國;黑人運動員強森代表美國,兩雄出戰1960年羅馬奧運。當兩人跑過終點後,累得氣喘的倒在一起,互相扶持。當時我年少,看到報紙圖片很受感動,眼濕濕的幾乎要掉下眼淚。由於我長期翻看父親訂閱的美國 “Look” 和 “Life” 雜誌,雜誌內容是以刊登圖片為主,因此接觸到當時美國黑人被白人欺凌的圖片,心感難過。當看到楊傳廣和強森互相扶持的圖片之後,很受感動。兩人在運動場上爭奪榮耀的同時,仍然不忘關懷對方。難道,彼此都是有色人種?

於是我有一個疑問,為甚麼美國的黑人遭歧視,強森還要替美國在奧運拼搏?母親像許多婦女的見解一樣的說:「若果人地睇你唔起,你就要叻畀人睇,咁樣人地先服你嘛。」

自1960年代羅馬奧運會之後,美國文學和電影很多都圍繞「種族歧視」作主題,例如電影《桃李滿門》(To Sir With Love),一位黑人教師怎樣循循善誘一班頑劣的學生,改變學生的人生觀。其後十年,美國社會轉趨更文明,黑人終於取回他們應有的權利。可是,台灣的原住民要到1990年之後才得到社會的關注,比美國落後30年。也好,遲到好過冇到,沒讓咱們的「鐵人」楊傳廣失望。「鐵人」是台東阿美族原住民,他一心一意在運動場上拼搏,就是為中華民國爭取榮耀。

少棒隊好棒!

1972年,中華民國遭聯合國離棄,國人感到很傷心。撫平國人的哀傷是少年棒球隊。少棒隊先擊敗日本隊,接著以3比0擊敗美國隊,振奮全國。自此「棒」這個字便成了台灣人專門用來讚賞人和物的形容詞,例如「你好棒!」、「他們很棒!」。

12341
少年棒球隊,你們好棒!

「中國有沒有妓女?」
「有,在台灣!」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北京。當時尼克遜問毛澤東,中國還有沒有妓女。毛澤東想了片刻,不作聲,卻把視線投向總理周恩來,讓周來回答。周恩來很自豪的對尼克遜說「有,在台灣!」

xixik_59928cfefec6bd66
周恩來:中國的妓女統統在台灣!(設計對白)

以周恩來的身份和教育,很難想像他對自己說這句話時會沾沾自喜,而翌日的黨媒和香港左派報紙也自鳴得意的以這句話來作標題,表現他們奉行的社會制度的優越性。

2010年,我在巴黎時,到處蹓躂,來到第13區,看見來自我們祖國的女性,在街道上兜搭年邁的法國男性時,我便舉起相機遠距離對準他們。但,良久,我的手指無法按下快門。我自責的問自己為甚麼要侮辱她們?最後,我收拾好心情,盡快離開那個區域。當年,周恩來說的那句話是否自覺到正羞辱了所有中華民族的女兒,而用他的話作宣傳的報章,心中可還有『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及尊嚴嗎? 若周恩來今天仍健在,我很想知道,他對今屆諾貝爾和平獎的兩位得主,63歲的穆克維格和25歲的女性穆拉德,一老一嫩,他有甚麼感受。

63歲的剛果人穆克維格,在過去長年專門治療在剛果內戰中遭到軍隊強暴的婦女。至於曾經被迫淪為伊斯蘭國(IS)性奴的穆拉德,諾貝爾委員會主席 Berit Reiss-Andersen讚揚她敢於反抗傳統壓抑女性的社會枷鎖,展現出無比勇氣為自己和其他受害人討公道。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的讚揚與周恩來的自豪,為甚麼兩人的認知有如此的不同呢?原因是教育?是文化?是生活態度?抑或 是 ……?

對我來說,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品格是最高貴,同時,所有性工作者不應受到任何歧視!

15e4bce3
兩位本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剛果人穆克維格和穆拉德

有國才有家
沒有人民,那有國家?

小竹姐跟許多愛國的人一樣,很喜歡強調「有國才有家」這個觀念,從邏輯上來說,這是個謬誤。究竟有「國」先還是有「家」先?這絕不是一個「有雞先定有蛋先」的問題。以社會上的「團體」作例子,例如「作家協會」、「廠商聯合會」等等之類的團體,必然是先有「作家」及「廠商」,然後才會有人提議成立協會之類的機構,將「作家」和「廠商」組織起來,以保障他們的權益。

建立一個國家同樣是沿自這個方向,最生動的例子莫如以色列國了。三千年前,所羅門王逝世後,以色列國崩解,猶太人流徙各地,為了把猶太人凝聚起來,三千年之後的1948年5月14日,當時的以色列總理David Ben-Gurion宣佈以色列國正式成立。事實上,許多國家的成立跟以色列國的成立是大同小異,翻閱美利堅合眾國的歷史,不難印證「沒有人民,那有國家」的正確性。不過,中國是例外。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國家,政府便變成是「小政府」,人民是「大國民」,政府必須以人民的意願為依歸,絕對不是「政府話乜,人民必須服從做乜」的獨裁政體!

42299
慈禧太后是晚清統同治、光緒兩朝的最高決策者,她以垂簾聽政、訓政的名義統治中國四十七年。

2 Comments

  1. 呂小竹的回應:1大多數運動健兒表現出色,主要原因正如侯媽媽說的:”如果人地睇你唔起,你就要叻比人睇,咁樣人地先服你嘛”。1960年代美國的種族歧視仍然嚴重,強生的出色表現為美國帶來了光彩自是毋庸置疑,可他的初衷顯然是要自立自強,被白人們看不起?我越要加倍努力到讓不止美國還要全世界都看到了黑人是完全可以超越白人的。如果因為強生在運動塲表現出色,便認為他多麼的愛美國,未免太天真。
    2. 1972年,尼克森訪中,席間問毛:”中國有妓女嗎?“弦外之音是鄙視中國大陸的貧窮落後,毛被問住了,周神回:中國妓女在臺灣。別忘了當時兩岸還是敵對關係,周用了這麼一句話來回應,并無不妥。 請問作者妓女是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哪一個國家當然包括美國會沒有妓女嗎?。 3. 先有國後有家?誰說的?還說是我喜歡強調的一句話,真不知該從何說起了,對社會學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當然是先有家,後有國嘛,國者人之積,人們為了謀取更大的福祉,所以組成家和國,作者以猶太人和以色列為例,真是貼切,猶太人為什麼想盡辦法要立國?為什麼? 4. 作者說中國例外,令人不解何出此言?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政府的存在原應以人民的意願為依歸,十分正確。可中國史上明君太少,昏君太多,至使國人民不潦生的日子居多,昏君固然可恨,但難道國民的慣于漠視,袖手旁觀就一點責任都沒有嗎? 我很喜歡波蘭詩人斯坦尼斯瓦夫的詩篇𥚃,有這麼一個句子: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也有責任”。

  2. Lovely!
    無從考證強森的出發點,除非他說。文章的觀點主要是「自1960年代羅馬奧運會之後,美國文學和電影很多都圍繞『種族歧視』作主題」。同一個觀點是:「台灣遲來了30年」。
    如你之前所說,感性更適合創作(吧!)
    另,中國確實是例外。
    太遠太遠的去到幾千年前不說,就說近代的台灣吧。荷蘭人發現台灣之前,已經有原住民居住。楊傳廣原名Maysang Kalimud,無論用國語、粵語或越語拼音讀,都無法讀出「楊傳廣」三個字。還有歌星張惠妹不姓張,她的原名叫阿密特 (Kulilay Amit) 是台灣原住民的卑南族後代。兩人的祖先都被強行改姓換名。
    所以,說到底,中國真係例外的!
    Lovely, mate, anyway!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