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致意】
撰文:呂小竹
有關為何新會小學三十週年特刊𥚃卻只有二十二屆?
新會學校於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一群有識之士的華僑,深感華文教育之重要,首先由梁壽堂先生捐出校地千餘平方公尺,作為校址,復得西堤及下六省邑僑樂助,集資金額八萬餘元,開始建校,於1931年正式開課,自1935年始有畢業生,這四年之間是否有畢業生,因無詳細記錄,難以追究,各位可從校刊第二十八頁「本校歷屆畢業生一覽」中查看,至1939年稱公督私辦,這五年中除了1938年畢業生未詳外,(我推測可能就是因二戰暫時關閉所致,根據父親八十自述中的描述),其他都有畢業生,自1940年謂恢復公辦才稱第一屆,至1962年第22屆,前後加起來是27屆。
1962年奉越南教育部,有關單位來函要求所有華人學校均需更換校名,并增加越文課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各華校名字都不符合五育的含意,限期改善,其實骨子裡還是要去中華文化,各位應該還記得當年一些華校的名字吧?穗城,花縣,福建,義安,嶺南……遂改名為仁善,經董事會同意以新會學校名義編撰了新會小學三十周年特刋。
根據父親的「八十自述」中提到,因戰亂關係,學校曾暫時關閉一段時間,可能因年代久遠而忘記是哪一年的事吧。1975年夏,越南完全統一後,教育部下令各華校立即停辧,由一位精通越文的老師暫時主持校政,隨後派來一位北越來的女性接管校長一職,指派父親做事務員,接下來更脅逼新會同鄉會將學校獻給國家,此情此景,父親心情之難過無以名狀,新會學校是父親半生心血纍積的成果,由初期的連年虧損,找邑僑樂捐至後期能夠自給自足并稍有盈餘,各位可從特刋的歴年收支表查看。獻校不久,父親得知已有台灣入境許可,便提出辭呈,共領得新越幣六十餘元,便兩袖清風揮揮衣袖再見了,新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