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思聯想:謝灶、還神與感恩 / 侯思傑

朋友 Tina 去越南過新年,當她回來後便問我,為甚麼越南人要用鯉魚來「謝灶」?

我立即語塞。

謝灶7

記得小時候,在農曆新年前,母親確實有「謝灶」的習慣,至於用甚麼祭品倒是忘記了,但在我的印象中,肯定沒有鯉魚。

Tina接著說,他們用活生生的鯉魚來拜祭之後便放生。

「放生?啥?」

「用鯉魚載灶君爺上天見玉皇大帝啊!」

「真係『9唔搭8』,鯉魚在海,去見海龍王還說得過去,鯉魚沒有翼,怎樣飛上天?」

其實,習俗絕對是「9唔搭8」,完全沒邏輯可言!

不過,在台灣的日子,記得曾見過台灣人是用「馬」來「謝灶」。「謝灶」時要准備一匹乾稻草編織成的「草馬」或紙剪的紙馬燒給灶君,讓祂騎乘上天。這個意念還算合理,因為古代有「飛馬」的傳說。

謝灶4

謝灶與還神

還記得在越時,家家戶戶的廚房很大,有個燒柴或燒木糠的大灶頭,因而可將灶君爺的神扁安置在灶頭上作供奉。來到香港,情況有變。眾所周知,香港居住面積很小,很少家庭,尤其新勢代的家庭,他們不會在細小的廚房裡安置灶君的神扁來供奉,何況今天的煮食爐具出現過幾次的變化,例如1960年代是用火水爐,1980年代之後轉用石油氣爐,到今天許多家庭都採用「無火煮食」的電爐,廚房的所有設備都是用電,完全沒灶可言。

在新的環境下,灶君爺爺只好隱形了。

「謝灶」的祭品不外是豬、雞和魚,也有水果,但甜品如片糖之類就一定少不了,讓灶君爺嘗透甜頭之後,上到天庭向玉帝美言幾句。在香港隔離的澳門卻有自己的「謝灶」習慣,供奉物品一定要有一碗清水和一碗白米,這是要表明灶君與這家人關係是一清二白。但,如果灶君爺反起面來,在玉帝面前不講「是」,只講「非」,新一年豈不是沒運行?於是,在肉食水果及甜品等祭品之外,加多一封利是。好識做!

1974年2月14日情人節,不是我邂逅新女朋友的日子,而是名揚中外的香港「廉政公署ICAC」成立,自此香港進入了全球最廉潔的其中一個社會;也自此,大家都視「謝灶」為賄賂神靈的手段。所以,近年來很少香港人再說「謝灶」,反而龍統的說「還神」。

「還」,因為「借」了便得「還」,沒抵觸 “ICAC” 的防止賄賂條例。

觀音就快開庫,要跟有求必應的觀音大士「借庫」嗎?

還神 與 thanks giving

謝灶3
美國感恩節的迷思:十一月最後一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但感恩節到底是在紀念甚麼? 美國是一個清教徒建立起來的國家,來到美洲,得到原住民的協助,重建家園。然而各色移民不斷的湧入,這些移民從不體會前人的艱辛創業,對與原住民的信任和友誼不顧,對印第安部落不再尊重,甚至仇視印第安人。

西方的 “ Thanksgiving (感恩節) ” 跟咱們的「謝灶」有點相似,都是感謝上天的庇佑和賜予食物。咱們的「謝灶」源遠流長,據說可追溯到漢朝,而「謝灶」這一天也定在農曆12月23。至於美國的「感恩節」發生在500年前。傳說1620年,一批受迫害的英國清教徒乘坐一首五月花號帆船漂流到美洲,由於饑寒交迫,許多人染上疾病而死亡。在生死存亡的關頭,遇著善心的印第安人,協助他們落籍美洲。其後,清教徒學會了狩獵和種植,當有了豐收,這班新移民便開始慶祝豐收,感謝上天的賜予。直到1941年起,“thanksgiving” 在每年11月的第4個星期四成為了美國的法定日子。

不過,英國沒理會美國這個大日子,曾經是英聯邦地區的香港,跟澳洲一樣不慶祝「感恩節」,在香港慶祝這個節日只是民間的商業活動。歐洲其他國家同樣有類似的活動來慶祝,例如 “Jour de l’Action de grâce”(法文) 或“Erntedankfest”(德文) 的「豐收節」。

可是,直到今天,我還是弄不明白美國人的「感恩節」跟火雞有甚麼關係,難道隱藏著一段火雞殺害清教徒的血海深仇大恨的秘密,要讓美國人在這個節日將牠們血流成河的殺戮?

謝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