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香港書展中展出了一本很冷門的書《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作者是黃雋慧。
黃雋慧在香港出生,是70後的一代。(所謂「70後」是指於上世紀的1970年代出生的一代,而「80後」、「90後」是指在上世紀的1980年代及1990年代出生,如此類推。)
黃雋慧在一九九七年香港政權移交前隨家人移民加拿大,在加國認識了幾位同樣移民當地的越南船民。同為離散的移民者,卻曾是收容者與被收容者的不同命運。喜歡歷史的她,於是展開4年的尋訪,展開她對船民記憶的考察之旅,寫成了《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一書,以保存一段在世代交替間記憶逐漸消失的歷史。

1970年代後期,香港政府以越南話在電台早午晚播放的一段警告,第一句話就說「不漏洞拉」。因為以越南話廣播,而香港人又知道這個廣播是對來自越南的人說,所以並不介意沒翻譯。雖然聽不懂,但對第一句「從今以後」讀成「不漏洞拉」就顯得很好奇。當1988年,黃雋慧升上初中,時,她經常跟同學以「不漏洞拉」這句話笑鬧着模仿。
1991年,黃雋慧一家選擇移民到加拿大。來到加拿大,這個國度聚集了世界各地的移民,各族人之間相敬而少接觸。「不漏洞拉」在她的記憶中漸漸被遺忘之際,她身邊卻出現了許多曾是船民的越南同學、鄰居。當初她對越南的認知,僅是零星的越戰歷史和越南船民的新聞。
但是在一次機緣下,她聽到了越南船民的故事,才發現「不漏洞拉」背後,原來是一場場以自身的生命來作賭博;而香港政府的那段廣播,更粉碎了許多在香港的越南難民的希望。醉心歷史的她,下定決心重組這段歷史,訪尋多個船民,包括曾居於香港難民營的人,嘗試將得到的零碎片段,為那段驚濤駭浪、對世界影響巨大的歷史,補上一個圓整拼圖。

1975年,越南共產黨奪得政權後,統一南北越,執政的共產黨要開發新經濟區,人民被送往經濟區開荒,但當地食物不足,又缺乏醫藥,經常發生瘧疾。1977,年中國在越柬戰爭中表態支持柬埔寨,越方取消華人戶口,剝奪其工作權,國內又出現打資產浪潮,於是爆發逃亡潮。
黃雋慧在書中訪問了好幾個家庭,她在書中記述印象最深的是阿信的故事。當時馬來西亞為威脅其他國家要求加速接收難民,並向聯合國索取安置難民費用,打算以放逐船民向國際施壓。當日,馬國海軍騙了2000多名船民回到他們的5艘木船,用大纜將船綁在一起,放逐前還不忘向難民勒索數千美金,勒索不成,竟把其中一名代表當場打昏,再用軍艦以S形高速將5條船拖出公海,各船紛紛斬斷纜繩逃生,海軍竟還向船頭炮轟恐嚇。阿信坐的那艘船成功逃離,後來他在印尼難民營中遇上那些船的一個乘客,才知道其中2艘船已沉沒。
「能活下來就是幸運。」阿信說,他估計由出發到最終到達印尼,船上死了7人。
據聯合國統計,整場難民潮有約20到40萬人死亡,最終倖存的近80萬人,當中75萬人分別在澳洲、加拿大、英、美等已發展國家落腳,其餘則滯留第一收容港或被遣返。


回到出生地的香港,黃雋慧主動向有關部門提出在新秀大廈進行訪問。
新秀大廈位於九龍灣觀塘道旁,前身是英國皇家空軍基地克拉克樓(Gray Block)。1980年代空軍基地改建為越南難民營,新秀大廈便變身為越南難民學校,為難民提供教育。1998年,香港回歸翌年,新秀大廈的難民營遭關閉,改作基督教勵行會總部,營運至今。
大廈外仍保留難民營的告示牌,據保安員說,不時有船民重回舊地緬懷過去。香港最後一個難民營在2000年關閉,新秀大廈是難民營在市區留下的少數痕跡,但政府計劃發展公屋,大廈將被拆卸,回顧歷史的地點又少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