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1979年越南華僑的死亡航行和德國社會的救援風潮 (III)
撰文:錢躍君
一粒細砂,打開世間的無限!
這一幕,歐美社會不禁聯想到二次大戰結束後發生的Exodus船難民事件:從納粹集中營獲救的猶太人在歐洲受盡了磨難,想回到猶太人的故鄉以色列。1947年一艘排水量1814頓、根據設計只能裝載200人的中型客輪Exodus,裝載了4500位猶太人從法國駛向巴勒斯坦(以色列)——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到達後英國政府不容許他們上岸,把人分成三艘船,也不告訴他們去向,轉道賽普勒斯,最後又駛回法國。到法國上岸後,他們像罪犯那樣又被解送到德國漢堡,全部關押起來。後來被新聞界獲悉而播出,轟動世界,英法德只能再釋放了他們……
另一個標誌性的,是距馬來西亞海岸15海裡的比東島(Pulau Bidong)。馬來西亞已經總滯留了30萬越南華僑。1979年6月馬來西亞明確表示,這些華僑都必須離開這裡!已經有5,4萬華僑被重新逼回大海,另有7,6萬華僑正在計畫逼回中,同時又有無數的難民還在航向馬來西亞。這個只有1平方公里的比東島,沒有淡水,有史以來人無法居住,1979年卻暫息了4萬多名越南華僑。缺水,缺糧,炎日,疾病……美國記者看到這一情景時,說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死亡之島」,那是人間地獄。
面對如此規模的難民潮,聯合國一籌莫展。歐美各國政治家舉行緊急會議,商討如何解決、也就是如何分擔難民——歐美國家還保留了一點最低的道德人性,亞洲國家相比之差遠了。德國甚至提出建議,能否大家出資,在太平洋上購買一個小島來安置越南華僑,建立第二個新加坡,即華人為主體的島國。但專家們告誡西方政治家,這次越南驅逐的可不是幾萬華僑,而是計畫驅逐所有150萬在越南生活的華僑,歐美國家或一個小島能承受得起嗎?於是,所有國家都只能在那裡焦急而無策。
德國戰後收留了幾百萬來自東歐的難民,但從來沒有收留過歐洲之外的難民。當時是社會民主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合執政,總理勃朗特算是非常充滿理想主義色彩了,因為他的東進政策還獲得197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但就連他都不願接受越南華僑難民,更不要說當時在野的基督教民主黨:誰來提供資金?誰來提供住宿?這些基督教世界之外的人,以後如何融入德國社會?
有些政治家甚至斷言:這些中國人50年都無法融入德國社會。而且,如果德國收留了一部分越南華僑,會引來更多的越南華僑湧向德國。從法律上,這些難民都是蛇頭組織的偷渡客,不屬於1953年日內瓦公約對受迫害而提供政治庇護的範圍……所有今天人們拒絕收留難民的理由,當年全都提出了,而且有德國式詳盡的專家分析。尤其在經濟能力上,恰恰在那個時期,西德政府為了接受來自東歐的德裔後代——其實也是逃脫東歐專制的難民——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從1970年到1992年,西德接受了來自蘇聯的233,4萬,來自波蘭的144,5萬,來自捷克和南斯拉夫的19,5萬……占了西德人口7%。而這之前西德已經接納了600萬東德逃亡民眾。
自由民主黨議員Helga Schuchardt在1979年10月中向德國外交部長根舍書面提出,要求德國外交部立即呼籲所有德國去南亞的商船,都要避開經過越南和馬來西亞海域,因為那個海域處處漂流著華僑難民的船隻。如果遇上,是救還是不救?許多德國商船都提心吊膽地行駛在那段海域,唯恐遇見難民船。而且他提醒說,如果在船上收留了華僑難民,則商船的目的地國家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很可能會拒絕整個商船靠岸,原船返回!經濟損失不可估量。
(本章完。 全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