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images

 

《校友黃基炳來鴻》

黃基炳:
邁向一萬點撃次數的網誌統計可喜現象
各位校友,您們好!
我不時喜歡上網瀏覽越南堤岸新會學校校友會網誌,發覺最近非常熱鬧,散居世界各地的校友們紛紛湧躍互相交換資訊問候,這真是令人感動的一個場面,校友會網誌這個平台,發揮了凝聚校友的功能, 可喜可賀,更不枉江會長,侯站長又稱編輯(讀大作:站長的話)及劉總務等各人不懈的努力,才有現在的成果,特此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曾幾何時,如果估的不錯的話,我是第一個鍵入網誌迴響欄的校友,記得我曾有次感嘆而說:難道在歷屆畢業生或曾在新會修讀的校友們,真的沒幾人有上網的興趣嗎?可現在不同了,各地校友均作出熱烈的迴響,同學校友們!加油!
趁這個機會,我想再向 江敬燦,侯思傑及劉惠菁等校友表示謝意,因為籍著他們的協助而我得以聯絡上大部份第十屆畢業的同學,説到這裡,你們比較年輕的校友,請屈指計算一下,不難發現我是一名年過八十的[老餅]啦!
請問有誰知到圖書館管理員兼越文教員陳潤桐先生的下落?他是我同屆同學,還有一位劉重慶,後者以前是住在八字橋河邊貨倉,劉惠菁的街坊,我則是半個街坊,因住在平東廸吉,每日必定騎腳踏車路過八字橋,美拖街,後稱黎光廉街上學,劉惠菁的袓籍會不會是新會縣?尊翁是劉鉅符,那麼住在廣榮昌巷南和里的劉巨源,劉元興認識嗎?老人長氣,有說不盡的徍事,暫急煞車,就此擱筆!
各位請請!再見!
黃基炳
PS:我倒想知道劉惠菁與在網上向校友拜年的劉慧菁是否同屬一人?

《2016新年快樂》

Bohen:大家咁話!新年快樂!

《噢,不是「棍」啊!》

Chung Truong-Sinh:
思傑兄,你好 !
無意中發現了這個網站,又拜讀了思傑兄的這篇大作。文中有 題及你以前還在越南時住在和平街市。
那可能是在1958年之後,我記憶中,以前你住在平仙 (Bình Tiên) 那邊的(?)是嗎? 說起來已是近 60年前的舊事了。那時我們同是三年級, 只是不同班, 我是在三乙,是呂尚文老師當班主任。我是60年度畢業。
鍾長江上

侯思傑 :
長江兄,祝闔家新年快樂、猴年喜氣洋洋。
我家確實曾在平仙,與李時中、江敬宏、敬發等同屬街坊,其後才搬到和平街市。
很開心收到你給「新會校友網誌」回應。幾年前,我們一班在香港的舊同學相聚時,談起怎樣來凝聚各散東西的同校同學,於是搞了這個網頁。幾年下來,接觸了不少居住世界各地的同學,尤其校長千金現居台灣的呂小萍,對我們的工作很感動。畢竟這是將各地同學凝聚在一起的新勢代科技,因而希望多加善用。也希望  兄多點向其他同學推荐以及寫點文章豐富網誌。
未知  兄現居那兒,若居香港的話,今天年初三晚上我們有個同學團拜,希望你來相聚。若身居外國的,留個通訊給我們,例如whatsapp之類,可讓我們經常接觸。
我們現在香港的同學中,或許你會認識的有江敬發、劉華、劉鳳娥、劉慧菁及我。
我的電話及WhatsApp:+852 – 5131 7742
多點聯絡
祝新年快樂!

《徐永健同學》

Bohen:後排數下第二行第一位就是我啦!

《眾裡尋他千百度》

Bohen:讓明月送上我的祝福,明月生輝度佳節,事事順心,願「夢」圓圓!

《那些年在越南 – 就業記 / 撰文:馮寶卿》

Bohen:清晰的文字說明,及經驗插圖,清爽漂亮,謝了!

《朋友 / 馮寶卿》

Bohen:朋友:謝了,讓你費心了!

《劉偉協 校友》

Bohen:劉偉協同學,你好!還記得我嗎?

《Luu Heip》

劉偉協 :好多謝各位學長學姊們開了這網頁讓各校友們看到母校的訊息,更能讓在世界各地已失聯絡的校友們能夠再度聯絡上,在此謝謝各位學長學姊

《徐德華》   徐德華 仁善新會第二十八屆

徐德華:難忘校長術說的一里三賢,凌生的座右銘,李生(熊)的愛蓮說 ,陳生(百年)的出人頭地。黃生(傑)的中國地圖。

侯思傑:歡迎徐德華校友!可否告訴我們多一點關於你的近況,讓大家都能分享你的喜悅新會網誌編輯部

《媽媽的故事 / 馮寶卿》

Bohen:花園裏的一角,昔日闔家團聚之地方,如今此地空餘…,正是去年今夜此樓中,人面⋯

《天各一方 重拾往事》

Bohen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主張「夜讀」,他曾説「無事此靜坐,一日為二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這樣説來「小數怕長計」,站長在別人睡覺的時候編輯,爭取時間,這「眾人皆『睡』我獨醒」的方法,真是值得參考啊!

侯思傑:你說德國還沒撥慢一小時,時差仍然7小時。但節省下來的1小時乘365日 = 365小時/1日24小時 = 15日。太少了。比起英國樂隊 Beatles 要有 8 days a week,少了37天。咪住,仲有條數:校長千金呂小萍email提醒我說,「人生70方開始」。這詩是于佑任說的:「「人生七十方開始,時代精神一語傳,萬歲中華今再造,期君同醉玉關前。」咩同蘇東坡條數咁啱架?一古一今夾定呀?

Bohen: 只有天知道!

《吓?咩嘢話?小學同學?》

徐德華:惠菁姊!原來我也識得 大公 ,小時有到過妳家.記得當年不知是誰家的雀鳥掛在走廊上 好不羨慕,妳是否有一弟

劉惠菁:校友暨街坊,

由於這兩天工作忙,若不是侯思傑催促,我也忘記回信給你們。
你兩的記憶力很好,還記得當年一事一物。尤其還記得家父,非常感恩。家父已於1989年8月初9過身。畢竟,「大公」在八字橋住了幾十年,許多街坊都認識他,由於人緣好,所以大家還記得他,我想家父在天有知,必得心靈安慰。
劉池華是我弟弟,仍然在越南居住。他們有4個兒女,兩兒子已經成家立室;兩女還是雲英未嫁。
在越南,華人都喜歡養雀,掛在屋外讓人欣賞之餘,也可作心靈上的寄託。就好像我現在那樣,日子過得很開心,因為過去很少看網誌,現在每天早午晚都要上網看。剛剛看到有一位校友來了,她是第32屆的周玉燕。
希望大家多點利用網誌來傾談,那就好了!
劉惠菁  2016年3月19日 香港

《天各一方 重拾往事 II / 馮慧儀》

Bohen火𤠣風雨雪霏霏,隱隱記舊日淘氣⋯!
Bohen:白玉蘭樹下 藏著經典故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網頁深遠意 亦由今視之
枯藤老樹义 落日影殘霞
***
註:王羲之的《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yenone:hello ! 大家好,我是周玉燕,小斈卅二屆畢業同馮慧儀同學一起,當我看到時多麼髙興,失去聯絡多年現今由校友綱誌看到大家同學校友算是緣份,我們應該要好好珍惜。
記得小時候學生時期是多麼開心,惠儀妳還記得童年生活真好!希望日後我們的回憶都放在這里等到我們退休時反来看看是值得回憶。
校友 周玉燕

《沒有古稀之年啊!》

Bohen :啊 Ah so….原來如此!

Bohen: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 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 暫時相賞莫相違。

 

《劉惠菁 + 徐德華 對話》

江敬燦:
徐德華校友,李健國是李熊老師的幼子嗎?他的大哥叫金仔,有他的訊息嗎?

徐德華:
燦哥你好!亞金即李復漢現正在粤洲,対 他是李生的大仔:我於1988年在台北和李生一家見會面,李生和我爸是同學,也可說是世交。培哥(江敬)和我們都有來住,最後那年他還想幫我修理船機,記得那天非常寒冷,我便跟他說,等夏天才修罷,反正冬天我都用不著⋯⋯想不到就這樣過去我都不知原來我們都是學友,就這樣吧下次再談,多謝各位站長和相關人仕。

《黃基炳學長來信:邁向萬點撃次數,可喜現象》

代郵
黃基炳學長:馮寶卿校友來郵說,「2004年回越,聽說 “陳潤桐老師已不在了!”

Bohen:謝謝總編!

侯思傑:我還是喜歡你叫我做「站長」!

黃基炳:多謝候站長並請代向寶卿校友致謝!知陳潤桐老師已不在,傷感無奈,嗚呼少了一個老友,唯有默然無語矣!

Bohen:站長站長 一站之長,總編總編 種種去編!

劉惠菁:黄基炳學長,您好。
聽馮寶卿校友說,陳潤桐老師已經不在。陳老師也教過我們越文的,當年他住在學校對面,那已經是40多年前的事了。
記得您去年你提及在世界各大都會有華文報刊的地方。尋找訪校友啓事。唉,談何容易。但想深一層,沒有有甚麼事是不可能,就如當初搞這個校網,努力多年。總算有點成績,憑藉這點成績的鼓勵,甚麼事都變得可能。
劉鉅符是南海縣九江村人。至於劉重慶、劉巨源和劉元興,名字和地點倒有點印象,只是記不起了。
我們的同學及校友,若來香港旅行,請與我們聯絡,讓我同聚一起。
祝健康。
劉惠菁。2016年3月22日香港

黃基炳:
多謝
劉惠菁校友的賜覆. 你說沒有什麼事不可能,我很頗認同你的說法.例如,我偶然發現校友會網站存在的當時,感覺迴響卻是那麽靜寂,可現在大大不同了,散居各地的校友們,籍著網頁這個平台,熱情地歡聚在一起,大有他鄉遇故知的氛圍,加油!共勉!

《馮慧儀校友送來的節日祝福》

Bohen :Frohe Ostern!

《在德國生活 / 馮寶卿》

Bohen:謝謝關注!

《德國花之月 / 馮慧儀》

Bohen:可媲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恬静、优美的自然環境,兩旁的杏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悦目,心曠神怡。美美美…!

侯思傑:2011年的聖誕節,離開英國後花園的肯特郡前往巴黎,與朋友聚會的同時,也遊過巴黎每個角落。之後,乘火車去Strasbourge,遊訪兩天之後乘搭巴士走過去德意志。惜天氣太冷而未深入虎穴,只在邊境閒逛後,再在萊茵河上弔慰700年前,遭中華帝國騎兵殺戮的亡魂。或許,總有一天像那期待一樣,盡興三月花的季節!

Bohen:顧嘉輝筆下的萊茵河畔…像畫那樣美,清新的意境,童話式的堡壘⋯等待你來觀光旅遊!

侯思傑:正有此意!
若明年三月「拜占庭文化之旅」不成行,「德意志花之旅」是必然的選擇。
謝謝慧儀和寶卿!

《Que Sera Sera / 馮慧儀》

Bohen :
站長編輯好!插圖美!
時光荏苒,歳月流逝,童年培養、信心增強、真重要喔。

《黃金年代與德國文化》   

Bohen :恭喜!網頁重開 Gott sei Dank!

黃基炳:第一我正想知道為什麼早些時校友網頁出了問題打不開,這
侯思傑站長編輯可能明白原因何在,可否解釋一下,並順便指導以後遇到同樣情況應該怎樣處理?
第二讀黃金年代與德國文化文章,其中提及住在德國的鍾長江是不是當時僑社籃球界名將的鍾長江?如果是的話,黃永倫就是他球場上的好拍檔.

黃基炳學長:放心,以後我不會手痕亂來啦!
此外,我已經email給鍾長江問,並叫他直接答你。
謝謝!
侯思傑

Chung truong sinh:
今早, 開機, 看了侯思傑學友的 Email, 便依侯兄所囑, 讀了他的大作 : 黃金年代與德國文化. 然後看了黄基炳學長在迴響中的留言. 我想在此與兩位交流一下 :
我是本校第二十屆, 即1960 年的畢業生.當時才 12歲, 連拿籃球投射都幾乎投不到籃子上.(一笑), 所以很抱歉, 我不是黃學長所說的那位籃球名將.
另回答侯老兄的疑問, 在德國,還有一位與我同屆又同班的同學,但此公比我還固執兼落後, 時至今日依然只看報紙和電視.拒絕用電腦, 比德國老嘢還保守 !
中國的「青島啤酒」其實只是德國衆多種啤酒中的一種,應該是 Hellbier, 即淺色啤, 輕口味,比較適合大眾.
提到啤酒, 德國佬當然聲大夾牙擦擦,因為直到今天,依然沒有人計得清究竟德國有幾多種啤酒,每種啤又有多個嘜頭,每個地方又有自己的啤酒, 連窮鄉僻壤都有“自己人“ 的啤酒,認晒第一,冇個肯認第二,而且都是即打即飲的生啤, 喝罐庒啤簡直無面見人, 連街頭的流浪漢都喝樽庒生啤 !在鋪頭喝啤酒比可樂或鑛泉水還便宜 ! 在我住的小鎮,連週圍村莊算上, 才一萬五, 六人口,都有一個釀啤酒廠,自釀自銷.而這個廠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自十七世紀末至今,代代相傳, 家庭秘方, 實在令人聒目相看 !!
各位如有機會來德國, 千萬勿錯過欣賞德國啤酒.

侯思傑:
哈哈哈,長江同學,你真的很懂開我玩笑呢!
我又怎會好意思硬銷自己的文章呢?只是想你知道黃學長在那裡提出問題而已。
還好,你提醒了我,只要用這個方法就能令你走進我的作文簿。我會故技重施的!

Chung truong sinh:
誤會!誤會!我所說的“便依侯兄所囑“,其實是”按圖索驥”的意思,而不是“遵醫所囑“早晚各服一劑的意思.不過, 我實在很懶, 而且我用的是古董電腦, 打中文非常麻煩, 加上平日少寫中文,時常執筆忘字,有時只為了一個字,要周圍去問人或者翻匀書架, 十分辛苦, 所以你的“故技“可能要失靈多過有效.這麼幾行字,都要費去張近二十分鐘,非常無“生產效率“! 哈哈哈….

侯思傑:
呢個係廣東話字典
http://tw.xyzdict.com/yueyu-cidian/b/1/
這個是專發廣東音字,若有邊個字唔識讀,複印入去,女聲發音清楚。但切勿在公眾場合鍵入粗口字啊!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Canton2/

《無限感激 也 充心致歉》

Bohen
不經一事 不長一智,德國佬話頭:Übung macht den Meister = 熟能生巧!唔試試點知喎!共勉!

侯思傑:
Practice creates masters,
vielen Dank

Bohen :
Sehr gut!

《天各一方 珍惜友誼 / 周玉燕》

Bohen :
妳説得對極了,雖然天各一方,藉著新會網站,這盞聚光燈,兒時好友,又再度聯繫,重拾舊時點滴,真是令人興奮!

《早欲尋名山,期待啊!》

Bohen :
黃學長 good idea! 站長另闢專欄,我們亦期待早日拜讀大作《說不出的樂趣》

Bohen
做人最緊要就是開心!德國人的口頭語macht Spaß! Fun may be encountered during work!

侯思傑:
當然最緊要開心!

Bohen :
你有咁多網友梗估唔倒啦!

《往事 / 馮寶卿》

Bohen (Das alte Blog): 哈哈哈…有些誇張,我被打到變成熊貓眼了嗎?

Bohen (Das neue Blog):去年今日⋯人面不知何⋯

 

《每一個晚上》

黃基炳:
看了文章後我試甫上Nắng chiều的越南歌曲與各位校友分享,但電腦技術有限,成功是僥倖,否則請原諒.或者思𠎀校友可接上[攪掂]。

黃基炳:證明失敗了,好[瘀]呀!站長編輯救命啊!

《回憶初學詩詞的教導者:江季通老師》

Bohen :拜讀了

Bohen :希望能夠觀賞學習。^_^等待您的大作回文詩哦!

《偷天換日越南時代曲》

Chung Truòng sinh:
哈哈…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感覺侯老兄有多少“懷念越南過火“,不然怎麼疑心這首歌會是偷師越南歌曲呢 ? 旋律與聲調都不大相同。雖然越語相當近粤語,音韻相差不大,但畢竟文化不同,特別是音樂方面,越南音樂幾乎全是學自法國,加上自有“新樂“的三零年代開始,徐了40年之前,55至63年,是比較太平之外,都是戰亂不斷,所以有多歌曲都與戰爭有關,很少有80年代香港粤語歌的那樣情意綿綿, 甜到膩的旋轉與內容就像越南食品一樣,清新,而回味無窮。
請欣賞:
Vần trăng sầu rụng(月下詩般情)早期的情歌- 由詩譜曲
Thu v àng .金秋 –
Trăng tàn trên hè phố月殘在路上 – (戰友情)
Tạ từ trong đêm – 辭別之夜 –(戰爭中的愛情)

Chung Truòng sinh
人老眼花兼手震,一時心急打錯字 : 第一首歌 越文應該是 : Vần Thơ Sầu Rụng, 即 : 愁緒詩韻(心有千千結的意思),而不是 月下詩般情,但內容就是在月下對阿嬌 ,“頭刺到唔知點算好“的意思。
特向各位致歉 !

《懷念越南過火了 / 鍾長江》

Bohen :同感!

Bohen :只有 Vần Thơ Sầu Rụng 這首歌的Video deaktiviert 要在 YouTube 才能收聽,其他三首歌曲均可欣賞!

Chung Truòng sinh:是, 德國佬特別麻煩,只能按右下角Youtube 這個小格才能欣賞, 請試這個.這首歌是由一首同名的新詩譜樂的,詩人是 :劉重閭( Lưu Trọng Lư),由大音樂家,范維(Phạm Duy)作曲. 這首歌一定要用越北語音來唱才唱出情意來. 這幾首歌可以說是伴着我成長的.當然還有很多好曲, 在那些戰火不斷的年月, 每一首,都有不同的記憶.

Bohen :Okay

《讀錦達校友《我的人生風雨路》勾起回憶》

編輯部代郵:

「致新會校友網誌:                

今天我做咗一個决定,我自認為自已唔係咁適合在這個新會校友網誌,暨
新會全球校友群組,原因簡單,我已经係一個唔受歡迎的人,所以自覺,自動消失,再唔會自討没趣做個出氣袋,有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敬請删除我在校友綱誌所有留言,以及经过總編修改後才登的拙作文章。
謝了,校友們多多保重,陳錦達字
2017年6月28日

黃基炳
所猜的都不是,暫時唔話比你知,等你心思思!?
談及米較,話題多的是,例如工種,以大米較而讑,有燒火,嘩!個蒸氣爐大到無倫,大約十公尺闊二三十公尺深,五公尺高左右,連著一幢矗立高高向天的大煙囪故必須有專人服侍打理。
蒸氣發動機俗稱[車頭],真的是一部類似很大的蒸氣動力的火車頭. 管理有大偈,二偈和三偈之分 .在輾米間一般闊約三五十碼,深十幾二十碼,高則二三層樓,否則怎可稱得上[大樓].侯老弟提供的資料照片,大有蚊肶牛肶之分,(一笑)不過我打開網誌,驚嘆其敏感反應速,想像力高且資料庫藏貨色充足,隨手可得,真乃一流編輯也!有關工種尚有很多,暫停!請你也提供一些好嗎?有交集才過癮啊!
提到潮州街聼行情,也勾起我諸多感受,記得當時美大使館被炸往事嗎?當天早上,我正與貓嘜電芯廠老細在盤谷銀行門前停泊的汽車旁談話,齊齊被震倒在地上,而爬入車底,這一幕好驚險呀!事後下午,盤谷職員撥來電話,著我劏雞還神,為什麼?有機會下回分解。

黃基炳:
錦達校友啊!你說[因為猜中您都唔講],既然猜中了,又駛乜我講呢!是不是?(一笑)
你在迴響所述食米的出產過程,頭頭是道,當然,你是從少林寺木人巷打拼下山的穀米行專業精英,我則是孩童時期在米較場地生活的小頑皮,耳濡目染,畧知皮毛,知少少,扮代表,犯了班門弄斧之大忌而不自覺,正所謂石狗公充石斑,舢舨充炮艇.(再笑)
話得說回來,我倒想向你請教一兩個問題:
(一) 記得常聞說,在米較工種中有所謂[溝米]的工作,當米磨好由米槽出來時,一個裝重一百公斤的麻包袋掛在槽口,有一名工人站在旁邊負責[溝米]工作,是溝入一些米碎還是什麼的,我現在仍不知其道理.
(二)用作運載大量穀米的大木船,人稱[駁寨],早期尚未有船尾機出現,[駁寨]是由一兩隻[火船仔 ]在河面上拖拉前進,而船上的負責人叫船長吧?可通常叫作[鄧扣],這是越南語?潮州話?抑或是福建話呢?
以上都是心中謎,這回真的要請你解答.謝謝

黃基炳:

現在明白了,可能潮福方言:船讀音[鄧],頭讀成[扣],其意即[船頭]即全條船的領導人阿頭,現代語即[船長]。

《站長的話:大把空間》

黃基炳:
請問站長,文中提到的[三多戲院]是不是堤岸打石街後稱梁如學街那間戲院嗎?

侯思傑:
基炳學長:非常抱歉, 我完全沒有印象三多戲院在那條街,不過學長提及的街名「梁如學街」反而有印象。這張圖片我也忘了是劉協抑或是徐少文校友提供。我想陳錦達同學會記得「三多」在那吧

《越南,我們都很熟悉的地方》

Bohen :
Đèn Sài Gòn ngọn xanh ngọn đỏ. Đèn Mỹ Tho ngọn tỏ, ngọn lu. ……….引發我連串的回憶,我的第二故鄉!

Bohen :
説越南、道越南、越南本是好地方,誰令我們要遠走他鄉?

《四月三十日的這一天 / 馮慧儀》

Bohen :
我們的父親頂瓜瓜,我們都愛他!

Bohen (Das neue Blog):
天時地利主力成,臥閣凝思驚夢回。
泉水恩澤點點滴,寒天冷冷動心顫。
隔渡重洋浮恨影,鏡中花兒水中冰。
雁飛雲端兮渺渺,世紀回眸四份一。
*** ***
一份四眸回紀世,渺渺兮端雲飛雁。
冰中水兒花中鏡,影恨浮洋重渡隔。
顫心動冷冷天寒,滴點點澤恩水泉。
回夢驚思凝閣臥,成力主利地時天。

《讀鍾長江校友迴響並談談電腦》

Chung truong sinh:
讀了黄學長這篇文章, 真是感慨萬千.誠如你說,我也是坐五望六的年紀才開始學使用電腦,由兒女一步一脚印的,慢慢學會寄收郵件,睇報紙,等等… 這個電腦還是幾個孩子發火夾錢買的,因為我整天借他們的電腦用. 但我的同學就非常堅定立場,– 這是奇淫巧技 ! 學嚟做乜 ? — 真係激死 !
其實這種奇異作風,不只在電腦,很多人來了德國多年,竟然德國的幾件寶都未試匀, 見匀 : 啤酒, 乳酪,香腸,麵包,和遍佈各處的古老城堡,城鎮,加上柏林牆, 這些都是每天都可實現的, 卻堅守立場, 不試,不游,不看 : 有乜咁好 … 唧 !邊有亞洲咁好 … 呀 ?? 其中有一位, 直情可以攞冠軍 : 他們家離頂頂有名的多瑙河的源頭只有不到二十公里, 竟可以一住二三十年而未到過 !! 年年花大錢,回越南,美加,星馬…而不肯用半日時間到多瑙河源 “影番張相“ … 咁陰功 ! 簡直係世界奇聞 !!

黃基炳:
長江啊!你漏說了德國馳名的鹹豬手?但奉勸世人萬萬不要做[鹹豬手]!

Chung truong sinh:
哈哈 ! 其實 鹹豬手只在南部的巴伐利亞州一帶的食品,特別用來送啤酒,或節日才吃, 好似在越南,我們小時候過節,家裏叫我們到燒臘鋪 “斬幾兩燒肉或叉燒“ 一樣. 只不過因慕尼克的十月節而名揚世界. 在巴伐利亞之外的德國人很少食, 反而這個州的水煮白腸點甜芥末+梘水打結麵包更有名. 再因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所謂“美食“, 而德國佬又非常有“家鄉“情懷 (有人話系死板 : 我阿媽未煮過, 我就唔食 !), 就算飲啤酒, 都食“自己鄉下“的下酒物正啱味, 横掂每個地方都有好味的香腸,冷熱 肉食,甚至麵包, 都可送啤酒.講到啤酒當然係 “我地自己個侵“ 釀嘅系最好味啦 ! — 真正全國有名的, 要數 : 黑森林的櫻桃酒蛋糕和風乾火腿, 紐倫堡的煎腸和聖誕薑餅, 柏林的咖喱煎腸, 不來梅區的肥肉腸熬甘藍菜, 施華本州的焗蟲仔麵條和四方雲吞, Thüringen州(在普魯士區)的煎腸, 萊茵河中游特産冰葡萄釀的白酒都是大大有名. 而法蘭克福香腸更是世界聞名, 美國佬的熱狗是也 !連美國的所謂漢堡包都要假借漢堡個名做招牌先至風生水起 !! 哈哈哈….這就是德式牙刷 (亦有人話系自豪 咁話喎 !)

侯思傑:
不要低估香港年過八十的公公婆婆,他們撥弄掌上的怪物不遜色年青人。畢竟是潮流使然,就是看電影或煲電視劇,都依賴放在掌上的異形,所謂與時並進也。但,「與時並進」也得記著過去,不可能因為有了老婆有了老公,就忘記有個老豆同老母。
當然,完全拒絕電腦萬萬不能,至少在銀行關門之後,也得靠牆上會吐錢的機器來取現金,或透過電腦來轉帳。
電腦對我來說,只是以極速時間來取得所須。每天起床之後,就是透過電腦來讀報。但,只限於讀報,雜誌和書還是拿在手裡的hard copy才有質感。何況書既可坐看,也可躺臥看,更可以用筆在書本作記號寫感受。
常言道,到訪朋友家,要了解對方,就得從對方的書架著手。電腦不能提供這方面的資料,畢竟,電腦是很私人的東西,不能打開,與書架不同,放在書架上的書,就算不拿出來看,也可從書脊清楚那是一本怎樣的書。所以,要了解朋友,不妨到訪他的家,看他的藏書。而我的書架,會長燦哥、總務惠菁,還有其他同學及校友也看過了。當然,他們看後也有很多評語。評語中最經典莫過於這一句:「咁多書,你有冇睇過曬架?」

黃基炳:
廣州大同酒家對聯: 大包易賣,大錢難撈,針鼻削鐵,只向微中取利.同父來少,同子來多,擔前 滴水,幾曾見過倒流.
足證忘記老豆老母啦!老豆養仔,仔養仔.信然!

黃基炳:
[擔前滴水]應當改為[簷前滴水]。

侯思傑:
初來香港,為了取得一張身分證,去到姨母友人的建築公司當「後生」,也就是陳錦達所說的「小公司」。在一間有名氣的建築公司工作,取身分證較容易。大半年之後,拿著公司工作證明書去移民局,對主任說是在1962年大陸饑荒時,跟隨叔伯走來的。沒太多的問話,就發給我香港身分證。
當然,我沒經歷過1962年大陸大饑荒,之前也不知道有這樣的一個恐怖時期,一切都是由當時在地盤工作的叔叔告訴我。他們逃來香港的情況,就好像1975年我們的鄉里逃難一樣的悲涼。不過,他們的處境著實比我們的更苦,因為他們很多都目不識丁,而且當時沒有太多的國際慈善團體幫忙,唯有靠自己的勞力來討生活。他們在最貧窮的深水埗區租住一張只有1米乘3米的床位,還分有上下格床,每月租金要二、三十元。但,他們不大部份日子都居住在地盤的宿舍。當時建築公司在地盤除提供住宿外,還供應早午晚三餐。所以,租住的床位只是叫做有個地址而已。
由於當時的勞工制度還沒有現在的完善,一年只有五天假期,年初一至初三,中秋和端午節,其他節日與勞工無緣。所以,這班叔叔三幾個月都躲在地盤工作、吃喝、睡覺,外面的世界完全和他們無關。
他們日頭猛做為的是甚麼呢?他們把辛苦賺來的錢不去享受,整天還愁眉不展的不停計算儲存的錢有多少,簡直是白癡。
然而,這一天,他顯得很開心,因為已經向公司請一個星期假,回鄉探親了。擔著一包二包的手信吃力的走去火車站,踏上回鄉的路途去。
一個星期之後,他又回來工作,當初的幾天還帶著歡樂的餘韻,漸漸地,又開始咬緊牙筋,繼續為下一波的歡樂而努力。
從他們的表面,我感受他們所付出勞力,為的是讓他的家人過得好一點的生活,同時也看到他們從內心所透出竟是人類最高貴的情愫。
沒有生活,就沒有創作。確實,我的所有創作都是來自他們的血和淚!

《「感謝」與「補遺」》

Bohen (Das neue Blog):
We were soldiers 是否記載越戰忠魂?

侯思傑:
是講越戰,但我不說是忠魂,我只能說是亡魂。

《越戰的詭異》

Bohen :
寫得好!如何去問列寧?

Bohen :
誰令我留落異鄉?

Bohen :
四月卅,站長的話!好題材!

侯思傑:
問他的支持者。不過他的支持者碩果僅存,在古巴那鬍鬚佬。他也好像有口難言了。

Bohen :
張口無所云!

《劉操森 – 第二十六屆校友》

Chung truong sinh:
與劉學友有同感.我知道有一本書,書名是 :越戰機密檔, 原名是 :越南 : 我在現場。2011年出版,在香港好像是明窗出版社出版,最早應該在星加坡出版的,因為作者陳加昌先生是星加坡駐越的戰地記者,整整二十年,他從頭到尾不只見證了戰爭,也見證了越南共和建設和抗共的二十年,這是從越戰結束後,四十年來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用公正,客觀的立場,為千萬戰爭冤魂爭鳴的仗義之言,比那些所謂美國反戰的知識份了不可同日而語。如有機會希望你讀一讀這本書。

《同學、校友,加油!/ 江敬燦》

Bohen:
江會長有令,校友們策羣力,一二三加油喔!

Bohen:
四三零已成恨史
流落異鄉作草根
堤城河畔美夢泡
唯有網上覓知音

 

《再訪越南堤岸 》

李南方:
侯编辑,您好!
上面《再访越南堤岸》一文,不包括下面的《越南华人之茶楼》,作者乃澳洲的李南方。此文的原题是《再访越南之四:忆西贡唐人区》,作者再此特留言给您补上!
祝好!
李南方

侯思傑:
謝謝李先生來信通知及更正。
仰慕 李先生對越南堤岸華人生活很有見地,若能獲 先生不棄,可讓我們閱讀《再訪越南》的其他文章,不勝感激!
編者

李南方:
侯编辑,您好!
首先为上帖中的一个错字(再)致歉,帖中其中一句应为 ‘作者在此特留言给您补上’。
关于拙作《再访越南随笔1-8》,分享拙作,请点击 澳华文学网 http://www.aucnln.com 找李南方,可以找到这几篇文章。谢谢!
李南方

浴佛節

Winnie:
真有志氣和毅力,值得學習!

Bohen:
不輕易,獻愛心,令人欽佩!

Winnie:
看似侯萬雲站長大作,名字也由此而來?

《抵壘政策》

侯思傑:
基炳學長,我不是受惠「抵壘政策」。由於196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對勞動力需求甚殷,與此同時,大陸在中共統治下發生多次大饑荒及政治運動,導致大量難民偷渡來香港,而香港政府對偷渡者採取寛大處理。寬大之下,令從大陸偷渡來香港的人數劇增,於是採取措施來限制。1974年,港督麥理浩爵士便以寬容的「抵壘政策」來應付,只要偷渡者能進入界限街以南的市區,可去到移民局取身分證;若在界限街以北被警察或移民局職員截獲,他就遭遞解回大陸。而這個政策實施到1979年便宣佈取消。

學長的文章提到劉千石,他和我差不多時間來香港,只是他是大陸仔,我是VN仔。1970年,我們在「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的運動中認識,當時我們兩人幾乎是孖工仔,因為經常要開會及行動。同時,我們兩人的名字很合對,他是「千石」,我是「萬雲」。幾年之後,各有各忙,沒見面很多年。1994年,我們在朋友的葬禮上碰面,他把我抱得實一實,我反而沒他那種激動。為甚麼呢?原來他已經是立法局議員,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他,所以感覺和他的距離是很近,反而他在我去台灣工作前見過一次面之後,直到那次才見面,再加上是白事場合,更加深那份激動的情緒。

黃基炳:
喔!原來抵壘政策是在1974年開始執行,我弄錯了年份的次序了,多謝指正.如此看來,1974年前,偷渡者沒領身分證,無論在新界,九龍或香港都不愁會被拘捕是不是?VN仔申請最大的困難是如何證明是從大陸來,所以心有所懼?

侯思傑:
抵壘政策可以看到二戰之後所萌生的一股人道主義精神。
面對著1974年中共當時的局勢混亂,都唔知乜水話事,人民生活陷於痛苦,因而要逃難謀生計。所以抵壘政策就是給偷渡者賭一賭自己的運氣,只要你好彩走進了界限街以南,亦即旺角區之後,你便可大搖大擺去移民局申請身分證。若運氣不好,在界限街以北,亦即深水步區打落的地方,給紀律部隊人員捉著,便要遞解回大陸。這個政策既可幫上走難的人,也消除香港人的疑慮是否無止境的放寬大陸人來港,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平衡。若當時有VN仔偷渡來之後,也可以同樣的大搖大擺去移民局,指一指鼻哥說,是由大陸偷渡來的,立即有身分證!

《香港粗口》

黃老頭:
謎米香港的簫遙遊及毓民踩埸在網上播出的算不算粗口?

侯思傑:
當然是粗口,尤其癲狗的粗口很粗獷,像機關槍,老蕭的假粗口望塵莫及。

《香港粗口(II):自欺欺人》

黃老頭:
凡因公義據理力爭而憤怒發聲,夾雜了粗口以為助語詞,強調其深深不忿之極,大部分男女老幼都有可能接受.不信?試試收聼[國情揭露]或[低俗頻道]的[調理農務蘭花系]便知。

侯思傑:
蕭若元經常意氣用事,當遇上不贊同他的意見時,就歇斯底里的爆粗,那是侵略性粗口;甄燊港無須以粗口來加強憤怒,以他的資格,本來有許多詞彙來表達,只是硬要跟隨潮流爆粗,以滿足年青一群聽眾;還有那個長毛,為粗口而粗口,無喱頭的講粗。反觀不能在傳統電台爆粗的才子陶傑,他不是很有條理的說出觀點嗎?
粗口不是大曬,卻有它的作用。所以,我不反對別人說粗口,尤其是外省人說廣東話粗口時那表情和音調,別具一格!
調理農務蘭花系根本就是粗口!

黃老頭:
正因為光明頂的才子,陰聲細氣的冷嘲熱諷,故沒把他列入爆粗之流.查大俠用的
[丟那星]是廣東粗還是外省粗?那[杏加橙]算不算?

侯思傑:
我敢肯定丢那星是廣東粗, 因為曾經接觸不少外省人, 他們都不懂廣東粗, 至於他們的粗沒啥變化, 來來去去都係嗰两句,所以他們來到香港, 最快學識就係粗口, 而且好中意講。或許這就是我們的魅力所在。
至於杏加橙, 未飲過, 超市只有杏加奶, 都好好味。杏加橙就留返王晶飲好嘞。

 

黃基炳:
班主任上課前點名,學生姓名如下列,獨缺同學陳錦達大名,莫非走堂?《逃學威龍》的粉絲?哈哈
笑夠未!笑夠就開始上課!阿Sir 話嘅!Understand?
揀女婿、衝落街、為抽筋、任人丙、原子筆、慢幾拍、唔順超,周身喐、嫌佢貴、
輸清光、恐懼症、割痔瘡、高利貸、湪嚫人、周圍摃、元寶灰、冇得賠、愕咗然、
餸太鹹、蛇春長、毛豎起、傷感情、冇心機、唔覺意、私人醒、衝落海、下一位、
負心漢、冇得換、輸得甘、搽藥膏、唔聚財、假結婚、魷魚絲、送飛吻、捉依人、
假換真,菜肉餃、另結義、謝師宴、揾路捐、高脂肪、喺咁先、輪小小、缸瓦舗、
白鳳丸、幾兒戲、抗敏感、魚尾紋、高麗蔘、遊花園、慢慢嚟、臨尾香、墨魚丸、
落味精、鱷魚肉、唔足月、游泳池、豬紅粥。
以上是閒來無聊,靈感一觸,老興突發,動動腦筋、返老還童,學人[惡攪],當是遊戲文字,聊博一燦,幸勿認真.主曰:常存喜樂之心,笑乃良藥!願主賜福各位!阿們!
謹此告白

黃基炳:
錦逹啊!與你真有緣,你談搓香,我也絕對明白其製作過程,甚或可說也親身的搓過,可我一毛錢也沒賺過,只是玩票性質.你説的不錯,范文志街一帶跨越平仙街直至[大𦰡寮]平民住宅,搓香討生活成行成市.范文志街光明貓嘜電芯厰對面有一戶姓譚人家,女主人専心經營搓香事業,男的從事五金製品及汽車修理,你認識嗎?
據知搓香用的木糠有的是平東永安鋸木廠供應的.後面有一間粉筆製造廠,老板就是我們母校校董

Chung truong sinh:
讀了“點滴瑣事憶童年“, 兩位學長的兩則迴響, 真是感慨萬千,同是新會校友, 居處大多都在 :平西,平東,平仙,八字橋, 酒廠…一帶.范文志街, 舊名書記街.陳錦達學長說的,在范文志和平仙街角的各戶生產香的家庭, 于60年代初, 已被一塲大火燒至至無家可歸,總共有19間屋, 也是有名的 : 19間製香“廠“.幸好,很快就恢復生産. 60年代,搓 1000支“粗香“, 人工是6元, 線香 9—11元.我家那時就住在嘉富街光明電芯廠斜對面,松山漿織廠對面, 那裏住的大部份是廣東,新會,沙涌姓劉一族. 他們很多都是造機器, 車床, 髮夾, 搓香,啤膠, 其中在“大喇寮“,大榕樹 那裏,有一位與我同屆的同學, 姓楊,也是做機器的. 在這個小區,住有幾千華人, 從事各行各業. 直至共產黨佔領之後, 很多已被打得各散東西,無復當年的情景了

Chung truong sinh:

陳錦達學長, 多謝你的迴響. 60年代初那次大火是晚上, 火塲是范文志與平仙街角, 即美洲罐頭廠打對角, 罐頭廠已經是屬于范富次街(直到八字橋河邊, 吉和堂, 肉山燒臘鋪 等…) . 起因我也不清楚, 當時因為是晚上半夜, 但見火光冲天, 左鄰右里都準備“執包袱“, 只知後來救熄火, 不久又重建了. 鎝髮夾人工那時是100個 1蚊大夾, 100個用鐵枝穿起, 一個禮拜出糧一次. 精緻的髮夾好似係 1,20 元100個, 但只係畀熟手及仔細的人做, 粗心大意係唔畀鎝.

美洲罐頭廠一帶, 以前是 „巴調“平民電影“, 用竹笪圍起, 門票1蚊, 落雨就散塲, 明晚再睇補數, 我差不多都是在這個“戲院“睇黃飛鴻的

Chung truong sinh

陳錦達學友, 很抱歉, 這兩天有事未能及時給你回覆. 關于你提及的鍾氏兄弟, 我都不認識. 嘉富街由松山漿織廠對面, 光明電芯廠, 直至八字橋腳的嘉富街尾,有300至400公尺長, 其間小巷穿插如蛛網,有通至後面范文志街, 幾千戶人家. 60年代那幾年 我年紀小, 隔一條巷都已經不認識了。

編輯部代郵:

「致新會校友網誌:                

今天我做咗一個决定,我自認為自已唔係咁適合在這個新會校友網誌,暨
新會全球校友群組,原因簡單,我已经係一個唔受歡迎的人,所以自覺,自動消失,再唔會自討没趣做個出氣袋,有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敬請删除我在校友綱誌所有留言,以及经过總編修改後才登的拙作文章。
謝了,校友們多多保重,陳錦達字
2017年6月28日

《不一樣的籃球比賽 / 黃基炳》

Chung truong sinh:
我于1955秋入學二年級,至1960畢業, 那幾年,放學後時常有比賽籃球, 隊員都是本校學生. 打球非常出色, 時常贏波. 其中有兩位主將: 謝文超, 及郭萬強. 謝文超後來還是越南國家隊的國手呢 !

黃基炳:
錦逹校友説的倒有幾分道理.可能是二戰後幾年,1945-1948之間,百廢待舉,能有機會重返學校接受教育的算是倖運兒了,一時缺乏有系統的經常訓練,又怎會有較多的籃球好手呢?好多更困難的家庭孩子,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讀三兩年小學,大多選擇當各種行業學徒去了。
鍾長江校友談及廣榮昌巷南和里,我記得曾在那裡住過半年左右,是1946-1947吧?巷子內有一戶人家是織藤籃的,有一戶是用木製織布機手拉腳踏不停地識布的,另一戶是製造草紙的,人們把草紙當衛生紙用.巷子裡每戶的廁所最不衛生,仍用糞便木桶,看見內容很[核突]噁心。在隔隣的工商學校讀了半學期,每日都看見巷後每戶露出的[屎桶陣],見怪不怪,亦沒人理會,連用一些木板之類的東西稍為遮隔一下都沒有,當時的經濟環境之差,可見一斑.還好,每日黎明之時,當人還是好夢正酣之際,有人幹起最[懨惡的神聖]工作來,美其名是倒[夜來香]唷!癈物可以利用,賣去作肥料種菜去了。所以坊間常有一句口頭禪:[倒屎都冇咁早]!

 

《文學家楊絳病逝 終年105歲》

Bohen:
可敬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一路走好!
慘遭牛鬼蛇神批鬥,有不同的修養以笑聲來作倔強的抗議,可敬!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Bohen:
數碼世界,耐人尋味,娛己娛人,跨國跨界,同喜!

Winnie:
謝謝侯站長將FB的地址在此登出!
歡迎各校友加入,分享生活點滴!

《經典再現》

侯思傑:
最後排右面第二位。
我希望我估中,希望是因為我用了一個漫畫圖像作《基炳典故》欄目的象徵,是最能「撮合」現在學長這把年紀也。
圖片說明的原文用了「撮影」這兩個字。我頓時眼睛一亮,那是五四的慣用詞,很日本文,夠曬經典呢!。

黃基炳:
我不知道你說的最後排右面第二位,是指的面對面右手邊計還是以照片中人向前望對鏡頭的右手邊計,但兩者都不對.希望你用高超技術先[撮]取校長的輪廓,再用放大鏡向後排逐一對照,找到校長的哲嗣呂宏安學長,不難找到答案。
[撮影]這個詞語,[照辦煮碗]從該照片下方照抄而已,不知出自何經何典.相反足證你博學多才,且敏感度極高,令你眼睛一亮,故有經典再現現之說。

 

侯思傑:
學長說後排最高及次高的,應是從正面看,由中間最多頭髮而又最高的那位學長開始向右數,因為學長說「另外」一共有四個名字,變成黃啟康開始便有6個名字。我只是當初數少了一位,所以須要作更正。
因此,我也同意錦達同學的見解,加上「另外」的另一含意是反方向,由最高的黃啟康數起,第四位是呂宏安學長。
於是最高一行,從正面左方數過去第三位便是基炳學長。若真的是學長的話,那個漫畫更加有趣的吻合。
「撮影」兩字應是日文,五四時期,很多前輩留學日本,很多日本文都被借用過來,例如「警察」、「民主」都是日文,漢文「警察」叫「公安」,漢文沒「民主」,只稱「民權」,孫文的《三民主義》就是一例。關於文化互相移位很有趣,容後再談。

黃基炳:
都不是,我再仔細觀察,發覺呂宏安的眼睛,鼻子,嘴和頜與校長都很相似,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加油!

侯思傑:
可以請槍嗎?要請呂小萍學長出馬了!

黃基炳:
陳百年音樂老師和譚振昌老師之間女生後面由左至右第三位是劉重興,其外型瘦瘦都有幾分像侯兄漫畫化我的款,但有些距離,你們繼續加油,我被老伴催去洗白白,晚上十一點半了,回頭再玩,開估在即,稍安毋躁,一會見,請請!

黃基炳:
思傑兄的主意很有創意,我早知你有此一着,如果小萍姐姐連自己的親哥哥都認不出來,那真不知伊于胡底,不妨請她放馬過來,我知答案在即矣!最後貼士,呂宏安站的位置最[搶鏡頭]。哈哈!

侯思傑:
哈哈, 個個都好搶鏡啊!你洗白白, 我在地鐵車廂, 個 pad 睇相麻麻呢!

黃基炳:
思傑啊!你的想像力真豐富兼幽默,莫非你有一雙千里眼?但你還有一份[未有完成的答卷],你的槍手呢?芳踪何處?怎不見她現身,義不容辞,助你一把!好期待待唷!

黃基炳:
現在我想弄清楚一個概念先,我認為左手前排起是李熊(李偉雄)老師,第二位忘記其姓名,第三位陳德章跟住是陳百年音樂老師,之後譚振昌教我珠算老師,凌啟鴻到歐陽德穿著唐裝的長者是校董其左邊正是我們的校長,跟著彎彎腰戴著近視眼鏡是教我法文趙勵生老師 ,其左手邊是教美勞的文幻麈老師,坐著的是姓梅,中間是呂尚文?最右邊的那位影得光缐不足,無可奉告。一般影相,先較好焦點Focus,呂宏安正曝露在焦點前,一眼就見到,把他的輪廓[就近]拉向校長一望,無所遁形啦!

 

黃基炳:
改正:陳德章應更正為林紹章.前排坐著的三位女老師姓梅的姓名是梅蓮卿。
尋人啟事: 怎麼不見侯思傑校友的身影?是不是仍在地鉄車廂,享受低頭族的樂趣,大唱《今天不回家》?

侯思傑:
小萍學長出手了:歐陽老師上高的那一位就是呂宏安。
但,基炳學長,你的貼士和指引很玄啊!

黃基炳:
謎既然已猜中,不期然想起始作俑者的我,提及有獎?當時也未有肯定,雖然未見猜中者索獎 ,放我一馬,我卻不想賴帳,搜索枯腸, 結果作了雙冠軍 的決定,並為我的貼士和指引很玄而向思傑兄致歉,我已用盡我僅有的辦法啦.誠信是我的座右銘,為了守住承諾,我𧫴向兩位校友各贈幾句,聊作[精神獎品].希望各位[收貨],皆大歡喜!
給思傑又名萬雲校友:
萬雲無際, 思路一傑。熱情如火,容易近人。能言善辯, 文藝精博。天下才子 ,非君莫屬。
給小萍校友:
俗稱:肉不離皮,打死不離親兄弟。 文雅點:血濃於水,手足情深。

侯思傑:
猜謎遊戲有了結果,我因請搶而猜中,勝得不光彩,卻得著的獎品很重,搬不動呢!
我說《經典再現》,不只「撮影」兩字,而是相中人。無論是男還是女校友,他們的髮型讓我時光倒流到《亂世佳人》的奇勒基寶和雲慧李。尤其幾位女校友的髮型確實很經典。我有個衝動很想將照片放到我的「面書」和香港朋友分享。
至於老師的衣著卻分成兩派,看校長、歐陽老師、凌老師和陳百年老師,他們的衣著很有民國初年的感覺,也是「康橋」年代的熱忱。在另一邊的李熊和其他幾位老師,很有「反叛」的「不羈」,特別是李熊老師的坐姿,形成兩派的強烈對比,再加上「撮影」兩字的興風作浪,我還能閒著嗎?

Bohen:
果然出囗成章!

黃基炳:
首先我想要弄清楚校友中有三名姓馮的女生:馮慧儀,馮寶卿和馮寶儀是不是三姊妹?馮家三千金?Bohen 據其讀音,應該是寶卿吧。
寶卿校友,你過奬了,實在不敢當,慚愧之至!難得撥賜雅興,青睞本欄目,我只不過信口雌黃,獻醜而已!我多多嘴亂噏一通,其目的但求在校友之間,製造氣氛,刺激迴響,透過文字,熱鬧交流傾談,如果有說錯或其他不對的地方,大家不要認真,多多包涵,但求一笑,延年益壽啊!是不是?
我在網誌翻查至最後一屆的二十二屆畢業生人名錄,都不見你的芳踪,可不可以告訴大家知道你是哪一屆的?先謝!

Winnie:
第一段: 對了

Winnie:
全中!

侯思傑:
炳基學長,只怪學校出版校刊的編輯太懶,做到第22屆就「吞噗」。
不過,這回不用猜,只要擊入「同校同學」中的「校友近況」中找尋便可。
聲明:找到冇獎啊!

Bohen:
廿三屆

黃基炳:
我盡量絞盡腦汁,用福爾摩斯方法,才愰然大悟,出版的編輯不懶,他是[按本子辦事],他編的是新會小學三十周年特刋,二十二屆仍呌新會,二十三屆接著就呌仁善,我不知道.故仁善可以不理?有沒有怪錯編輯?有冇奬不重要,得啖笑!

侯思傑:
但,邏輯上不通!既然是30周年特刊,22屆也就是22年,那8年都躲到那裡去了?

侯思傑:
最後排右面第二位。
我希望我估中,希望是因為我用了一個漫畫圖像作《基炳典故》欄目的象徵,是最能「撮合」現在學長這把年紀也。
圖片說明的原文用了「撮影」這兩個字。我頓時眼睛一亮,那是五四的慣用詞,很日本文,夠曬經典呢!。

黃基炳:
我不知道你說的最後排右面第二位,是指的面對面右手邊計還是以照片中人向前望對鏡頭的右手邊計,但兩者都不對.希望你用高超技術先[撮]取校長的輪廓,再用放大鏡向後排逐一對照,找到校長的哲嗣呂宏安學長,不難找到答案。
[撮影]這個詞語,[照辦煮碗]從該照片下方照抄而已,不知出自何經何典.相反足證你博學多才,且敏感度極高,令你眼睛一亮,故有經典再現現之說。

 

侯思傑:
學長說後排最高及次高的,應是從正面看,由中間最多頭髮而又最高的那位學長開始向右數,因為學長說「另外」一共有四個名字,變成黃啟康開始便有6個名字。我只是當初數少了一位,所以須要作更正。
因此,我也同意錦達同學的見解,加上「另外」的另一含意是反方向,由最高的黃啟康數起,第四位是呂宏安學長。
於是最高一行,從正面左方數過去第三位便是基炳學長。若真的是學長的話,那個漫畫更加有趣的吻合。
「撮影」兩字應是日文,五四時期,很多前輩留學日本,很多日本文都被借用過來,例如「警察」、「民主」都是日文,漢文「警察」叫「公安」,漢文沒「民主」,只稱「民權」,孫文的《三民主義》就是一例。關於文化互相移位很有趣,容後再談。

黃基炳:
都不是,我再仔細觀察,發覺呂宏安的眼睛,鼻子,嘴和頜與校長都很相似,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加油!

侯思傑:
可以請槍嗎?要請呂小萍學長出馬了!

黃基炳:
陳百年音樂老師和譚振昌老師之間女生後面由左至右第三位是劉重興,其外型瘦瘦都有幾分像侯兄漫畫化我的款,但有些距離,你們繼續加油,我被老伴催去洗白白,晚上十一點半了,回頭再玩,開估在即,稍安毋躁,一會見,請請!

黃基炳:
思傑兄的主意很有創意,我早知你有此一着,如果小萍姐姐連自己的親哥哥都認不出來,那真不知伊于胡底,不妨請她放馬過來,我知答案在即矣!最後貼士,呂宏安站的位置最[搶鏡頭]。哈哈!

侯思傑:
哈哈, 個個都好搶鏡啊!你洗白白, 我在地鐵車廂, 個 pad 睇相麻麻呢!

黃基炳:
思傑啊!你的想像力真豐富兼幽默,莫非你有一雙千里眼?但你還有一份[未有完成的答卷],你的槍手呢?芳踪何處?怎不見她現身,義不容辞,助你一把!好期待待唷黃基炳:

現在我想弄清楚一個概念先,我認為左手前排起是李熊(李偉雄)老師,第二位忘記其姓名,第三位陳德章跟住是陳百年音樂老師,之後譚振昌教我珠算老師,凌啟鴻到歐陽德穿著唐裝的長者是校董其左邊正是我們的校長,跟著彎彎腰戴著近視眼鏡是教我法文趙勵生老師 ,其左手邊是教美勞的文幻麈老師,坐著的是姓梅,中間是呂尚文?最右邊的那位影得光缐不足,無可奉告。一般影相,先較好焦點Focus,呂宏安正曝露在焦點前,一眼就見到,把他的輪廓[就近]拉向校長一望,無所遁形啦!

黃基炳:
改正:陳德章應更正為林紹章.前排坐著的三位女老師姓梅的姓名是梅蓮卿。
尋人啟事: 怎麼不見侯思傑校友的身影?是不是仍在地鉄車廂,享受低頭族的樂趣,大唱《今天不回家》?

侯思傑:
小萍學長出手了:歐陽老師上高的那一位就是呂宏安。
但,基炳學長,你的貼士和指引很玄啊!

黃基炳:
謎既然已猜中,不期然想起始作俑者的我,提及有獎?當時也未有肯定,雖然未見猜中者索獎 ,放我一馬,我卻不想賴帳,搜索枯腸, 結果作了雙冠軍 的決定,並為我的貼士和指引很玄而向思傑兄致歉,我已用盡我僅有的辦法啦.誠信是我的座右銘,為了守住承諾,我𧫴向兩位校友各贈幾句,聊作[精神獎品].希望各位[收貨],皆大歡喜!
給思傑又名萬雲校友:
萬雲無際, 思路一傑。熱情如火,容易近人。能言善辯, 文藝精博。天下才子 ,非君莫屬。
給小萍校友:
俗稱:肉不離皮,打死不離親兄弟。 文雅點:血濃於水,手足情深。

侯思傑:
猜謎遊戲有了結果,我因請搶而猜中,勝得不光彩,卻得著的獎品很重,搬不動呢!
我說《經典再現》,不只「撮影」兩字,而是相中人。無論是男還是女校友,他們的髮型讓我時光倒流到《亂世佳人》的奇勒基寶和雲慧李。尤其幾位女校友的髮型確實很經典。我有個衝動很想將照片放到我的「面書」和香港朋友分享。
至於老師的衣著卻分成兩派,看校長、歐陽老師、凌老師和陳百年老師,他們的衣著很有民國初年的感覺,也是「康橋」年代的熱忱。在另一邊的李熊和其他幾位老師,很有「反叛」的「不羈」,特別是李熊老師的坐姿,形成兩派的強烈對比,再加上「撮影」兩字的興風作浪,我還能閒著嗎?

Bohen:
果然出囗成章!

黃基炳:
首先我想要弄清楚校友中有三名姓馮的女生:馮慧儀,馮寶卿和馮寶儀是不是三姊妹?馮家三千金?Bohen 據其讀音,應該是寶卿吧。
寶卿校友,你過奬了,實在不敢當,慚愧之至!難得撥賜雅興,青睞本欄目,我只不過信口雌黃,獻醜而已!我多多嘴亂噏一通,其目的但求在校友之間,製造氣氛,刺激迴響,透過文字,熱鬧交流傾談,如果有說錯或其他不對的地方,大家不要認真,多多包涵,但求一笑,延年益壽啊!是不是?
我在網誌翻查至最後一屆的二十二屆畢業生人名錄,都不見你的芳踪,可不可以告訴大家知道你是哪一屆的?先謝!

Winnie:
第一段: 對了

Winnie:
全中!

侯思傑:
炳基學長,只怪學校出版校刊的編輯太懶,做到第22屆就「吞噗」。
不過,這回不用猜,只要擊入「同校同學」中的「校友近況」中找尋便可。
聲明:找到冇獎啊!

Bohen:
廿三屆

黃基炳:
我盡量絞盡腦汁,用福爾摩斯方法,才愰然大悟,出版的編輯不懶,他是[按本子辦事],他編的是新會小學三十周年特刋,二十二屆仍呌新會,二十三屆接著就呌仁善,我不知道.故仁善可以不理?有沒有怪錯編輯?有冇奬不重要,得啖笑!

侯思傑:
但,邏輯上不通!既然是30周年特刊,22屆也就是22年,那8年都躲到那裡去了?
假設創校時沒有二年至六班,全校學生都是由一年班開始讀起,六年畢業:
22屆 + 6年 = 28年。
還有兩年去了那?唔通天狗食日,一下子吞了 730日?
那麼,我修正:除了編輯「吞噗」之外,校對都跟埋去吞黃基炳:

請問站長或其他校友,新會小學三十周年特刋是哪年哪月出版的?

侯思傑:
我也不知道,會問會長燦哥假設創校時沒有二年至六班,全校學生都是由一年班開始讀起,六年畢業:
22屆 + 6年 = 28年。
還有兩年去了那?唔通天狗食日,一下子吞了 730日?
那麼,我修正:除了編輯「吞噗」之外,校對都跟埋去吞。

黃基炳:
請問站長或其他校友,新會小學三十周年特刋是哪年哪月出版的?

侯思傑:
我也不知道,會問會長燦哥。

Wong Sonny:
我好多次按《張貼迴響》都失敗,理由是「沒法connect到Safari 的伺服器,迫使我用依貓代郵.順便請站長指點How to do?
錦達兄啊!你沒有答中呀!思傑起碼請小萍幫手,故唯有給予雙冠軍,唔[恨得咁多啦哥哥仔],下次有機會繼續努力!加油!哈哈!
思傑兄,你說天狗吞了730日,我話可能因為二戰未期,是被盟軍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轟炸機炸掉了二十四個「穴」?害到班學生無書可讀,請費神往你豐富的資料庫查看如何!無意中研究一下新會的史料幾有趣吖!我沒有該特刋的全版本,敬燦會長曾建議寄我一本全版影印本給我,我覺得太麻煩他了,故婉拒了他的好意,現在呌起手想詳細查查都無辦法,徒呼奈何!拜託你就近查看,好不好?

 

侯思傑:
基炳兄,講聲「對唔住」先,你無法按「回嚮」鍵,係因為我昨晚將兩擊有多的音響檔自動upload到校網,霸住個safari。我睇完戲回來,剛剛完成,但已經成12點了,跟住放上「校友電台」。
辯護完畢。
另:會長燦哥的那本校刊,已經放在「同校同學」中的《校友通訊》欄內。
跟住係:
你話陳納德將軍點點點,遇著我呢個親英媚美的賣國賊 (其實,我係賣中國地圖咋),怎會同意你這個觀點呢!陳納德係飛虎將軍,叫得飛虎當然係勁野,如果唔係,香港警隊的精英又點會叫飛虎隊呢!由陳將軍親自教導中華民國空軍士兵駕駛戰機作戰,所向披靡。我靚仔時,大概十歲或八歲吧,中華民國空軍雷虎小組去越南,(好似)在「守德」那裡表演。老豆帶我去睇,行餐飽,但“fe”幾聲,都冇十分鐘就表演完。企在地上的觀眾激動歡呼兼拍爛手掌。唉,聽鬼到咩。
所以,基炳兄的推斷賴陳將軍係不成立。我話呀,係果個爛癱武元甲就真,在二次大戰,佢畀日曬到膿,於是挖穴匿埋遮日,但個日唔放過佢,係咁追住佢曬,於是佢就一味挖,挖下挖下,就挖走第24個穴,阿日就捱兩粒原子彈之後收皮,武元甲呢個爛癱先至走返出來也文也武。唉,我地24個穴就係咁,畀佢挖光囉,陰公!

黃基炳:
錦達兄啊!你沒有答中呀!思傑起碼請小萍幫手,故唯有給予雙冠軍,唔[恨得咁多啦哥哥仔],下次有機會繼續努力!加油!哈哈!
思傑兄,你說天狗吞了730日,我話可能因為二戰未期,是被盟軍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轟炸機炸掉了二十四個[穴]?害到班學生無書可讀,請費神往你豐富的資料庫查看如何!無意中研究一下新會的史料幾有趣吖!我沒有該特刋的全版本,敬燦會長曾建議寄我一本全版影印本給我,我覺得太麻煩他了,故婉拒了他的好意,現在呌起手想詳細查查都無辦法,徒呼奈何!拜託你就近查看,好不好?

黃基炳:
Uploaded的校刋不完整,無論如何,請告訴我,那特刋是何年何月出版的,也許我會找出真相來.?相差六年也好,兩年也罷,我很想求個水落石出.

黃基炳:
我連晚飯都暫時不吃,結果計算出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公辦新會高小第一屆開始至民國三十九年1950第十屆,十年內十屆,其間並無斷層,不能賴戰爭停了一或兩年課,對不對?

黃基炳:
你說雷虎小組表演,不是在守德,是在新山一機場附近上空的,我當時二十多歲左右,騎著Lambretta沿著平泰樹膠園公路往機場去,人車太多,被阻塞在半途,想鏟落田去又不可以,行不得也哥哥!賺了一身臭汗兼曬餐死,之後呻笨又怪得誰?

侯思傑:
wow,兄追查特刊的年月日,鍥而不捨的精神可嘉,乃弟的典範。但,去睇雷虎小組,去到半路都唔去埋佢,又顯得半途而廢喎。

黃基炳:
閒話休提,務請惠告特刋出版日期,先謝!夜深了,明早要去打乒乓球,趕著去見周公,拜拜!明天請早!

Bohen:
六月 03, 2016 @ 22:46:46 編輯
1962年6月4日改名仁善,30年校刊原定1962年出版,但種種原因未能如期,故此校刊只是至1962。我在1963年才畢業!

侯思傑:
六月 04, 2016 @ 03:37:41 編輯
基炳學長打乒乓波,仲好生猛播。

黃基炳:
多謝Bohen 的提點.稍後再慢慢探討特刊問題.你回應錦達的《公仔書》,相信你是住在學校對面巷?這巷由幾條巷子組成,四通八達,範圍頗廣.你認識第八屆的馮卓均嗎?
回侯思傑:何止打乒乓球,我昨早剛申請了一本 IDP 呢!,所欲何為?又來一個謎,聰明如你,博學多才,必答得中.但本人聲明:冇獎㗎!猜一猜,過過癮又何妨!

侯思傑:
現在是香港時間早上8點20分。
坐緊小巴去輕鐵站, 轉車入元朗, 參加一個名為太陽花的活動.
今晚6.4維園燭光。晚會後當然小不免劈酒。明天中午12點為從美來港的校友畢滿強导三先塵。所以今天整天在街之後到明天黄昏才會坐在電腦面前。要估也得在明晚了。
基炳兄的lDP三個字母很熟,熟到掉轉寫讀都得,但唔知係邊間大寶號。但估應該係非政府組織( NGO),或教育之類的機構。以我們這個年紀、要報名的不是當義工助人, 就是給自己增值上學去。

黃基炳:
侯兄,特刋的探討,我找到一些端倪,不過等你估到IDP三個縮寫的英文字,自然在廻響見到大約的結論,擬名為:水落石出,真相大白!?請在維園代點多一支臘燭,以表寸心.謝謝!Take care!

Bohen
個人聊天 不佔網篇
傳送簡訊 電郵一流!
好嗎?

編輯部代郵:

「致新會校友網誌:                

今天我做咗一個决定,我自認為自已唔係咁適合在這個新會校友網誌,暨
新會全球校友群組,原因簡單,我已经係一個唔受歡迎的人,所以自覺,自動消失,再唔會自討没趣做個出氣袋,有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敬請删除我在校友綱誌所有留言,以及经过總編修改後才登的拙作文章。
謝了,校友們多多保重,陳錦達字
2017年6月28日

 

Chung Trường Sinh:
說起當年的公仔書, 確是有好多美好的回憶. 60 年以前, 就只有上下兩冊合釘在一起的公仔書,多數是“古裝“, 此外還有 : 兒童樂園, 小安琪(漫畫). 到了1960, 出了本叫做“黐線漫畫“,由很多作者創作, 內容有 : 儍康, 大小姐與契爺, 老夫子…. 後來老夫子出單行本, 男女老少都中意, 人人睇到哈哈笑. 黐線兩個字就成了流行語, 進而影響越南語, 成了 Mát Dây, 即兩條電線短路, 黐線的意思. 而Mát, 又是後法語的越語化, 即廣東話 電線中火線的意思. 後來又反過來影響廣東話, 變成 Mát 掣. 非常有越南特色的廣東話 ! 真是 法,越,廣東語冚吧唥大合拚 !

代郵:

今天我做咗一個决定,我自認為自已唔係咁適合在這個新會校友網誌,暨
新會全球校友群組,原因簡單,我已经係一個唔受歡迎的人,所以自覺,自動消失,再唔會自討没趣做個出氣袋,有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敬請删除我在校友綱誌所有留言,以及经过總編修改後才登的拙作文章。
謝了,校友們多多保重,陳錦達字
2017年6月28日

《開心的星期日/ 劉惠菁》

黃基炳:
今日打完乒乓球中午返回住所,好似上了癮的急急打開網誌,見到一篇文章《開心的星期日》,錦達兄是第一個在迴響欄內作出回應,吃了[頭啖湯],唯有徒呼荷荷!認命屈居老二好了。
回應劉惠菁的挑戰,思傑的夢中情人是姓林的?可惜侯兄粗口並不到家,不及其情敵我的宗弟厲害,因此敗下陣來,當時佳人已屬沙吒利,遺憾終身。不過希望尚在人間,現在情敵已去,彼姝目前正是深閨獨處,如果有膽[夠噗],不妨從頭來過,說不定有所斬獲呢!?

劉惠菁:
基炳真好野,一估就中。舊年思傑的舞台劇上演,他應該好好好X開心才是,但是佳人臨時 whatsapp來說唔舒服,不來了,他就只係好唔唔 X 開心,好彩他的珠海書院舊同學有來,同時曾經係廣州乒乓球隊的亦有來,他才變得好 X 開心。睇今年十月,他的佳人又係咪又唔舒服啦。

黃基炳:
畢滿強的[遲兩年出版,因缺乏經費]論,是否成立,請大家看罷我的[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比較一下如何!可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或兩者都不對,可真的是天不做美!?

黃基炳:
劉偉協校友建議,搞另一個話題:[特刋真偽].
如果這特刊具有商業價值,市檜一點,有錢可賺,自然會有翻版,那麼就有真偽之爭,以常識言,大概看不到有翻版的可能.未知劉校友同意否?我想周松[照辦煮碗]整十本出來的是拷貝?
這幾天適逢端午節,許多人都喜歡用上祝賀《端午節快樂》來互動,(有美味的粽子可吃,當然快樂.)根據端午節的由來,人盡皆知,其故事著實令人心中惆悵,只有唏噓感嘆不已!何快樂之有?
我倒想響應劉校友的呼籲,另搞話題,不如來個《端午節應否快樂》的探討,就請校友們如有興趣,各站正反一方,搭上擂台,學飮香港水,流香港血狗噏成名的[前大人]話齋:齊齊[玩鋪勁]嘅!冇興趣?作罷好了!

《「老木」可以雕 / 馮寶卿》

Bohen :
選圖精美,謝謝侯站長!

侯思傑:
這棵樹屹立在黃大仙廟,那天去聚餐時見到便拍下來。

《水還未落,真相待白》

黃基炳:
水早已落,石未見出,真相難明,考卷乃白,洪喬所誤?唯問編輯!幸有備份,如有需要,不妨提出. 此致
站長編輯

侯思傑:
基炳兄:稍安,端午在即,佳節過後,經典再現。我非華國峰,還是一樣,我辦事你放心!佳節快樂!

黃基炳:
此心安矣!還以為犯了哪條天規?觸怒玉皇大帝!不過我是有錯就要認,打就企定的人.我不是[華粽],但說:你辦事,我放心!盡量加倍努力辦你的編務好了,祝編安!
並附[華麗大鹹肉粽]一大隻,應節應節!以資鼓勵,祈笑納!

《經典再現 (續篇)》

黃基炳:
更正:文中的[稍安毋噪]應改正為[稍安毋躁].我寫錯了別字,錯就要認,也企定定to punish myself.
錦達兄:多謝你的迴響!

侯思傑:
香港新劇季開鑼,諷刺政治鬧劇《誰家老婆上錯床》很賣座,場場爆。導演楊世彭教授不時在對白中不停的玩弄自己的名字來作英國式幽默的自諷,絕呀!
怎樣說總比咱們在小學時,只是犯了小小過錯,還記得老師怎樣處罰百厭的學生嗎?輕的站立黑板下`給眾書友辱笑、重的就得企定定給打藤,馴服以暴。然而時移世易時勢使然時不我予!
本想借題發揮,緬懷昔時在台灣,玩盡潮流般的玩盡無止境的荒誕,到頭來是一廂情願。還好,深受英人所傳:自諷是最高境界!
幸在節前完成新季開鑼的所有工作,難得輕鬆與眾書友碰面於「面書」,無論是甚麼題材,落在「面書」自會玩盡如乒乓球的上旋、下旋與側旋;也能激起如《青春火花》中的栗原小卷那鬼影變幻球。妙也!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57199071127139/

Bohen:
好難得侯站長咁高興,我都開心十二萬分!
每天都一笑,唔生肉都幾難,不用吃雲吞麵咯

《走過的路,留下的痕跡(台灣篇) I》

Bohen:
號外how why
走在時代前端
帶領城市潮流
時尚文化號外
期待II 續集喔!

黃老頭:
1990年代,應該是李登輝當台灣總統吧!?如果仍在兩蔣治下,How why 的總編輯不被請去坐花廰才怪,即使是鼓吹[希皮]、[頽廢],優皮或其他新潮流自由主義自我等等活動,當時的臺灣主流社會視為狂妄的行為,豈能容於當局?那個女記者的採訪,是[照肺]吧?!目的是探個虛實,看看腦袋裝的什麼貨式,否則也許號外的命運與早期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和李敖的文星或會同一結局.幸好大氣候下的民主自由種子,正在逐漸發芽,那個外來的總編,才得以來去自如。
侯兄保有那份號外雜誌,是人生事業歷程的印記,彌足珍貴!

侯思傑:
1988年,我因電影的事要去台北,下榻西門町一家普通飯店。傍晚離開飯店往晚飯,當走進升降機時,負責控制升降機的女士哀傷對我說「總統死了」。我立即問甚麼時候的事,她說剛剛的新聞。來到街道,每個人的臉色雖不同,卻流露出「憂慮」和「期待」。事實上一個變革早已經形成了,如孫中山所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沒想到我在兩年之後,來到台灣「參與」一場民間文化的變革,如黃老頭兄你所說是我人生歷程中的一個「彌足珍貴」。衷心感謝上天的眷顧!

 

《走過的路,留下的痕跡 (台灣篇) II》

Bohen:
很棒(你好叻啊!)

《追蹤瓜田之嫌》

Bohen:
是否:提醒人注意言行舉止及場合!

侯思傑:
哈哈哈,Bohen言重了,思傑豈敢班門弄斧?「瓜田之嫌」只是取其輕鬆面作追蹤,讓讀之喜笑把玩。若說「尋找灌瓜之義」或許另有意味吧!

Bohen:
咁即係話:古人有灌瓜之義,我們要學會以德報怨!

侯思傑:
毛主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蔣總統以德報怨。
各取所須。

《校友電郵》

Philip Wong:
我名黄信南,1965年畢業於新會,很抱歉不知第幾屆,和何美蘭老師的兒子黄華開同班,後轉到穗城升中學至高中,和黄華開一起偷渡到香港居住多年, 何美蘭老師和兒子黄華開現居美國, 我則移民來了澳洲, 多年前在台湾曾探訪吕仁軒校長,亦見過馮冠英老師,新會有一同班同學湯華燊現居墨尔本,去年曾被提名諾貝爾奬,成就極高,享譽華人社會,為新會校友之光,在通訊欄内見到馮寶儀這名字, 似是同班, 如有空請回音聊聊,我同班有朱天助(現居雪梨),朱豪光(現居德國),吳淑賢(現居雪梨),我童時住平西街 141 號合棧醬園。

我在台北時也拜訪過凌啓鴻老師 (凌生),也見到他兒子金仔。

《自討沒趣的文字「辱」/ 黃基炳》

Bohen:
在課堂上,老師是擁有實權的人,俗語中有「不打不成器」,懲罰應該會有一些功效吧!否則它(國民教育)不可能普遍持續那麼久。聖經常被引用以支持提供懲罰的理由,「省去鞭子,則會溺壞孩子(Spare the rods, and spoil the child.)」如果,他們依照當年對社會的理解(包括高層所指定的方針)對學生加以教導,將來可以融入社會,具有自主的判斷力,進而成為一個公民;教師對於學生的懲罰要比獎賞投入更多的時間與心力,最令教師感到棘手是學生紀律問題,它是源發於學生的不當行為表現,教師若能予以適當的懲罰,學生可能會因受罰而怨恨教師,體罰會破壞師生之間的感情。
你認同與否已經成為過去,希望能夠體會老師當年的處理方式!

黃基炳:
修正:文中:[希望原諒過則],改為[希望原諒則個].
順便多謝寶儀和寶卿兩位校友的迴響,時代,觀點與角度不同,是可以理解的。
[對學生應否體罰]這個話題,我建議校友不妨大家一起討論研究一下,都有一點意思,就此謹向站長編輯侯思傑校友請教高見!

黃基炳:
寶儀校友,原來你是孔老二的接班人,為人師表,失敬,失敬!認同你的說法,以成為你的粉絲為榮.加油!上回你自稱銀髮族,有修正的空間吧?!可否稱自己為人在[盛年]?況且我猜你不是退休一族喲!最後請問你接受對學生體罰嗎?

 

《站長的話》

黃基炳
Bravo! 站長!
你不為尊者諱是一份可貴的情操.想不到拙作《自討沒趣的文字[辱]》引發了你[爆大鑊],原來你也有兩起不太如意的類似經驗,[罰]與[辱]全有,我們真的是難兄難弟喲!幾乎忘記了,Polly 都很有勇氣喔!睇什麼電影都要遭批判,此可忍孰不可忍!呸!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甚至為當權者諱都不值得鼓勵,否則,[真相豈能大白].[有碗話碗,有碟話碟],自由吐露真情,內心自然舒服.可惜生活在這世界附近還有很多、很多的無辜人民,在二十一世紀高度文明的民主自由時代,還沒有自由說話的福氣.祈主 憐憫,賜福這等弱勢族群,及早脫離沒有說真話自由的苦海.阿們

《有朋自遠方回來 / 劉惠菁》

編輯部代郵:

今天我做咗一個决定,我自認為自已唔係咁適合在這個新會校友網誌,暨
新會全球校友群組,原因簡單,我已经係一個唔受歡迎的人,所以自覺,自動消失,再唔會自討没趣做個出氣袋,有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敬請删除我在校友綱誌所有留言,以及经过總編修改後才登的拙作文章。
謝了,校友們多多保重,陳錦達字
2017年6月28日

《粵語 – 有著深厚歷史文化》

Chung Truong-Sinh:
至於詩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的【行】字,正是廣東話。行行重行行的意思是;行下,停下,再行下,又再停下,非常之依依不舍……廣東話日常例子如~行路、行街睇戲、行出去、行花市、行咗幾遠呀?普通話係用「走」或「逛」,走路、逛街。(引)
行行重行行 : 其實就係廣東兒歌中嘅 : 行行吓, 行到街執個橙,橙好食, 路好行 。—- 其中嘅 “行行吓“ 一樣意思。 漢語是單音語, 所以音域非常有限, 唔似複音語咁多變化, 只係喺個字尾再加一個音就成咗一個新字,就有另一個意思。所以漢語要有聲, 以示唔同嘅字。而因為文化跟住社會嘅發展亦變得多樣化,文字因此亦需要發展。但受到單音的限制,雖有多聲俾唔同嘅字, 都依然唔夠, 就要用到複合名詞呢味嘢嚟補充。此所以今漢語多複合名詞而古漢語少嘅原因喇。北古佬喺佢個黨嘅養育之下,以夷為漢, 張一切智識同價值都顛倒哂, 以奴為主,以無知當文明, 啋佢都儍 !

Chung Truong-Sinh:
口痕痕又手痕痕, 試吓吹吓鄙人一啲大話 :
廣東話, 當然以廣府話為正宗。 但在廣東這塊百粤之地, 有成百種語音, 或曰 :方言。 單就我故鄉鶴山一地,可以講可以話每鄉每村啲話都唔完全相同, 卻又 ”字字有來歷”, 自唐,宋戰亂帶來大批難民, 使得粤語更豐富, 多姿多彩。 最犀利係這些不同的古中原口語,雖然已經同本地粤語結合, 但主要語音依然能保存,令到廣東話特別豐富, 既有古漢語又有粤(越)語特色。而且到今日, 廣東人,特別係離鄉別井嘅廣東人, 依然自稱係 唐人, 講嘅係唐話,着嘅係唐裝或唐衫,讀嘅係唐書, 住埋喺唐人街。皆因佢地係唐朝嘅遺民是也 ! 呢種只稱宗族而唔稱國族嘅文化, 正正是古漢族嘅文化特徵嚟 !孔子自稱魯人, 項羽自稱楚人,連詩仙李白都話 : 我本楚狂人…咁話喎 !
冇晒啤酒, 請暫停。

侯思傑:
李白應該係印度人,亦即係我地叫既阿差。自少流落異鄉讀異書,讀到出神入化,好野!

Chung Truong-Sinh:
李白嘅身世其實都唔係好清楚, 可能因為當時重未有報生紙呀或者戶口紙之類嘅行政紙張, 亦冇相片可以睇出佢嘅膚色, 五官等係邊度人。 哈哈… 不過如果佢真係由印度嗰邊移民過嚟楚地, 咁就証明唐朝真係好好嘢, 能令四夷來自願歸化, 重寫詩寫到千年之後依然天下第一, 就算佢嘅DNA真係亞差, 我諗所有中國人都唔制過佢, 就算要打Doping都一定話實佢係唐人啦! 哈哈哈…。但係我就好懷疑, 都唔知佢有咗綠卡未 , 見佢唐詩寫得好, 啲唐朝官民就認親認戚 話佢係 ”自己人”! 重唔俾人知佢係阿差添 ! 我諗, 為咗感謝呢位偉大嘅詩人, 從今以後好應該唔好再叫人地做亞差,亞差咁歧視, 而應該改口叫做 : 李白嘅同胞嘅後裔。 以示尊敬。
係唔係 ?

侯思傑:
叫「阿差」都唔係歧視。我嚮香港接觸的南亞裔人,佢地唔介意人地叫佢地做「阿差」。可能因為讀音問題而覺得係歧視。同係「差」,佢地就叫「阿叉」,警察就叫「猜」。
以前在衙門做事的叫「差人」(讀音:猜人),而香港叫「公安」做差人。後來英國人引入日本文「警察」代替「差人」之後,都冇乜點改變,仍然有好多人叫警察做「差(猜)人」,警察亦經常叫自己做「猜人」。
不過,你叫佢地做「李白既同胞既後裔」,我覺得太長,就咁叫李白就算啦,又或者叫「阿白」都好架,反正佢地咁黑。

Chung Truong-Sinh:
哈哈哈哈…。, 重話唔歧視 ?
第一 , 人地只不過生得唔係咁白淨唧, 都唔洗要用到反諷嘅字眼嚟叫佢哋做”阿白”咁隂功吖 !
第二, 如果週街叫人做 阿白喎, 俾啲新會佬聽到, 以為係叫佢, 就會應口 : 乜嘢事呀 ? 世侄! — 咁就真係蝕哂俾佢。
有此兩個理由, 所以萬萬不能叫佢哋做 “阿白”。更不可用詩仙個字號嚟叫 :“太白”,不如用佢嘅綽號 , 叫佢哋 “謫仙同胞”,又親切, 又可以表示出自己都有多少”漢文化嘅底 ! ! 識得唐詩喎 !
係耶? 唔係耶?

劉惠菁:
睇過鍾長江的回嚮,我打電話給侯思傑問鶴山話,佢話佢完全唔識鶴山話,而且亦未去過鶴山。我即刻話你有冇攪錯呀?自己鄉下到未返過去。佢話有咩咁出奇呀,佢話佢唔單止係賣國賊,仲係賣鄉賊。嘩,咁佢嘛好發?不過,我上網發現有一段鶴山的片,幾好,同大家分享。
廣東五邑地區 鶴山各地方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K9mAnZMao

Chung Truong-Sinh:
在新會學校正對面,是一條丁字巷,成橫巷後還有一條巷,這三條大巷,一直兩横,很多新會同學都住在其中。 在學校正對面, 打鐵鋪隔離,是一條直巷,名叫“燙弄“ 因為每間屋的大門前都有一度可“燙出燙入“的木閘, 有門檻, 屋頂有鑲玻璃的天窗, 是真正的“唐山鄉下“的古老 “石屋“格式。 直巷盡頭是第一條橫巷,左轉是堀頭巷,聽說以前可以通到街黃合利雜貨鋪後面,後來封了。 右轉真通梅春賞街,對面近一家卟卟齋。– 以前有一個時期李熊老師住在這條巷,就在這横巷,距右轉約二十多公尺,有一條小通道,長約二十多公尺,通到第二條横巷。這條巷右邊直出經過一個栅門,也通出梅春賞街,近河邊。另一頭,穿過一個“村口“,是一片大空地,在一棵十多人合抱的大榕樹下有一個小小的土地廟,再前行直出黎光賢街, 這是一條標準廣東鄉村的格局,因為居民大部分是鶴山人,所以就叫做鶴山村。一入“村“,耳中盡是鶴山口音。 – – – 都可算是學習鶴山各種方音嘅地頭。

侯思傑:
嘩,鍾長江,你又幾好記性噃。我記得李熊老師喺學校對面條巷嗰度住過。
不過,那年那月,我嘅焦點多放在女同學,好少放在其他囉。
記得有位女同學叫紀秋華嗎?她住在平西那邊的一條巷子的,升上四年班,她沒繼續讀,有說是去了義安學校。
每次跟劉鳳娥通電話,她一開聲第一句「搵到嘞,秋華喺瑞士 / 澳洲 / 紐西蘭 / 英……」

黃基炳:
鍾長江講的那間卟卟齋不就是劉校長主理的育才學校嗎?原來 鍾、侯兩位校友都是原籍鶴山?那麼大家都是 heh San lá ,這就是[鶴山佬]的正宗鶴山話發音吧?我不敢肯定。
至於主文討論的粵語文化,是不爭之論,理據充分,無可置疑。至於[煲冬瓜],粵人夏天感覺熱氣,為防生病就會想到[煲冬瓜],解解暑,功用僅此而已!

侯思傑:
基炳兄,雖說我是鶴山人,但,我對鶴山幾乎一無所知。唯一知道的是,以前鶴山生產的被子是全國有名,不過我還是在前兩年才買來蓋。
另外還有麵豉醬,據說也很有名,我阿爺最喜歡食麵豉蒸豬肉。
早年在廣東省置業,沒選鶴山,選了東筦的樟木頭。
同學劉德明每次來港,跟著便回鄉祭祖及探望鄉親。每次他回鄉前,都會「訓斥」我忘祖。劉德明是我媽媽的契仔,唉,我是他的契弟。
要認親認戚,我想應該去認一個在香港富豪,他是馮國經,是鶴山人。在香港,他的財富雖不及李嘉誠,總算是在富豪榜上的前列。可惜自己生性喜歡「巴結才人」,所以年到70,仍然窮人一名。

Chung Truong-Sinh:
講起嚟都算是童年往事, 打功夫有話 “一甲子功力”,而圍繞住新會學校 (但有好多學生係鶴山 “喇契”)同平西區,可以講係我地(至少我係咁!)所有 “人生經驗”中好重要嘅背景,一甲子前之各種瑣碎往事, 現在成了不止是 班“老嘢”的”污哩單刀”嘅回憶, 而且成咗對自己仔女講故事的題材, “舊陳時喎 …。”就是一貫嘅開塲白 !!
話說紀秋華同學, 其實點只係侯老兄一個人幾十年都縈繞心頭呢 ! 我讀四年班時,住喺黎光賢街, 近保家行, 好多時都都見佢在黄合利前面經過, 好似係轉右去黎光賢街,出”海皮”,過橋去對面”海”,森舉嗰邊。 有好多對眼, 望到實, 用目光嚟伴住佢嘅腳步, 漸行漸遠,真至芳蹤渺渺都重喺度頭岳岳,一班儍佬咁 !當年我剛啱 10 歲, 豆釘咁細, 只知佢好靚!係新會學校有名嘅靚女 … 之一。
係咁, 講住咁多先 !
黃基炳學長講那間卟卟齋,究竟叫乜名,我真係唔寄得, 只知佢嘅教材重有 „三字經“ (唔係粗口!)。 講起煲冬瓜,有冇解暑功效就要問過”阿媽”先正知。 但係外號叫做煲冬瓜嘅所謂普通話,當年老師教我地話係國語, 即係中國嘅官方語言咁話。係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識講正好。 當時有陳章卿,陳達卿兩位老師教,正宗北平音, 非常文雅。 我記得, 有一次,教讀 : 鞠躬兩個字 – 同豬公同音, 後便有幾個大嘅同學笑咗出嚟, 結果當然係下塲悲慘啦!陳章卿老師重係國畫名家。我班有個同學,畫畫非常有天份, 佢嘅畫好得陳生欣賞, 所以我地班叫佢做阿八大, 即係話佢似八大山人咁,唔只因為佢畫畫靚, 重因為佢好爛喊,正係林紹鈞講八大山人呢個外號嘅來由。
人老嘴碎, 一提起:舊時咯喎,… 就雞叮唔斷。就此收口 !

侯思傑:
摘自我20年前的小說《風暴前線》:
「告訴我你的初戀故事吧。」君嫘微笑著說。
許久,聽不見智仁的聲音,君嫘轉頭望過去,智仁像個孩子般的皺起眉頭來,
好像難以啟齒的說:「我沒有初戀過。」說著把手放在頭上輕梳了幾下,當他看
到君嫘流露懷疑的眼神時,他迫不得已訥訥的說:「我只有單戀,可沒有戀愛過。」
「單戀?啊!快告訴我那是怎樣的滋味!」君嫘好像很興奮的縮回伸直的雙
腿,側著身子靠在石凳上看著智仁,等著他娓娓道來。
過了一會,智仁還是那樣難為情,於是她引導性的問:「她姓什麼?叫什麼
名字?」
「紀秋華。」
「很漂亮的名字啊!我想她的樣子跟她的名字是一樣的漂亮,快說,是怎樣
開始的?」
「…那是一九

侯思傑:
我好中意你的描述,好有影像感:
有好多對眼, 望到實, 用目光嚟伴住佢嘅腳步,漸行漸遠,真至芳蹤渺渺都重喺度頭岳岳,一班儍佬咁 !
但,一點也不傻!

Chung Truong-Sinh:
哈哈哈哈… 識得 “及”靚女 當然係唔儍啦 ! 點只呢班目光如電嘅阿哥唔儍, 連當時重係一班豆釘,我地都覺得佢係靚得好交關添 ! 所以人人都企定定,所以有啲似儍所哋。
其實我咁樣描述嗰班頭岳岳嘅青年, 都係因為睇得多嗰啲 文藝小說, 學壞咗師 ! 所謂 : 看着天上的浮雲,感觸萬千,覺得它們好像屋後大坑渠 飄浮的垃圾, 蒲吓…。蒲吓, 漸漸消失…
攪到依家全身都起晒雞皮……哈哈哈哈……

Chung Truong-Sinh:
對唔往,眼花兼心急,請修正:正係林紹鈞講八大山人呢個外號嘅來由──應該係林紹鈞老師正啱。

《遊順化 賞世遺》

Chung Truong-Sinh:
順化, 越南人稱為 ”故都”( Cố Đô), 文學也稱 : 神京 ( Thần Kinh).
– 遊順化, 還要遊香河 (Sông Hương)與“塲錢大橋”,這座6個栱的大鐵橋, 是法國著名建築師 Gustav Eiffel 設計與監工, 于1899年完成,Gustav Eiffel 就是建築巴黎鐵塔的工程師 ! 而香河上的渡船也是川順化一景,最宜于晚上,泛舟河上, 耳聽船娘低唱順化獨有的 “南哀”曲調, 欣賞“香河米糕”,看水上燈光點,非常富詩意. —塲錢大穚 于1968在越共的順化大屠殺中毀于戰火,後來于1969年由工兵重建.有一首歌訴說這個慘劇,就是用順化口音誦唱, 聞之令人鼻酸 !1968 年順化之亦役是順化人心中永遠之痛 !

詩與歌曲共鳴 !
Chuyện 1 chiếc cầu đã gẫy – Hoàng Oanh 吟唱
– 香河南岸的御屏山,此地曲調稱南屏調,十分傳感,與香河共為京都的代名詞,很值得一遊.
– 天姥寺的晨曦鐘聲,也是 “神京”有名一景.
– 順化出名美食還有 “陰府飯”( Cơm Âm Phủ)及 香辣“牛肉豬腳米粉”( Bún bò Huế), 到順化而不食 這兩味等於冇到 !!
– 順化還有件特產, 非常高雅,那就是 編織有詩句的越南草帽.
順化要用 “心”去遊!

《遊順化,要用心去遊/鍾長江》

Chung Truong-Sinh:
文中的兩張皇陵圖片,沒有注釋清楚, 很容易誤導讀者.
左圖是翼宗嗣德帝的謙陵( Khiêm Lăng) , 右圖才是世祖嘉隆帝的天授陵( Lăng Thiên Thọ).

新會網誌:
已改。

《半世紀的情誼 / 劉惠菁》

Winnie:
風吹草動, 處處玄機宇文藏

《越南中秋節》

Chung Trường Sinh:
中國的傳說中有美麗的嫦娥,在越南傳說中則有個「姮娥」,姮娥是一個非常喜歡小孩的大姊姊,在姮娥姊姊奔月成仙之後,仍然會在每年的中秋節午夜回到凡間,在懂事的孩子床邊放上禮物,簡直就是越南版的聖誕老公公!…( 摘引)
據我所知, 嫦娥本名就是姮娥, 後來中國人崇拜聖上英明, 避諱一個名叫恒的皇帝, 所以夾硬將姮娥改名叫咗做嫦娥.越南人唔畀中國皇帝嘅面, 依然姮娥, 姮娥咁叫生晒 !這個典故就係當年我在新會學校讀四年級,班主任林紹鈞老師講解嘅 !真係 :
今人唔識古人事.
月仙本來叫姮娥.
姮娥,在越南文化中,是有晈潔,貞潔的意思. 所以人們就懶熟絡,叫佢做 姮姐姐,好似廣東人叫織女做七姐一樣!但未聽過佢有送禮物喺床邊畀細路 嘅習慣,(會唔會聽錯咗,係聖誕老人個孫女呀 ?)
阿貴係譯音, 越文是 Cuội(借音:檜),因為他忘了承諾,才連人帶樹飛上月亮去了,這個神話,傳傳吓,神樹變成咗成榕樹.而阿Cuội之名,亦成了“下巴輕輕“的同義詞 !

劉惠菁:
嫦娥,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嚳(天帝帝俊)的女兒、後羿(大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稱姮娥,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忌諱而改稱嫦娥,又作常娥。也有稱其姓純狐,名嫄娥。神話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處所求得的不死藥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之中。(摘自百度)

Chung Trường Sinh:
講起中秋節,尤其是在越南嘅中秋節,確有好多瑣細事, 可以叫得做陳年舊事:
– 叫得係正宗越南月餅,係用炒糯米粉搓成,常是綠豆泥或蓮蓉餡,亦會有在餡中加放一小片糖冬瓜.越語稱為 Bánh Dẻo,即軟餅的意思.圓形.本來華人很少食.在上世紀20年代,我家祖上經營飲食業,中秋節兼營月餅,亦賣越式月餅, 為招攬唐人顧客,因見它潔白又半似大菜糕,所以起咗個中文名 :冰皮月餅.從此,這種月餅,除了越南之外,亦暢銷南洋各地,人人都識冰皮月餅, 而甚少人知它是正宗越南餅食. Bánh Dẻo 之名亦無人知道了.
在越南近代史上,好像是1945年後,陳仲金政府時,才立法定中秋節為兒童節.在越南舊風俗中, 中秋有舞獅,越南語稱為舞麟 (Múa Lân).
當年,即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的年代, 紥花燈是小孩子課餘賺錢幫家的一項收入. 而在新會我的同學中,有一位姓盧的, 他不但是紥花燈, 亦是描繪花燈的高手, 當年他才十歲, 一個燈籠描花, 大約只須 3分鐘 ! 他家就在學校對面, 趟弄橫巷後面的鶴山村. 越共侵佔之後, 我未有與他再見面.

《沉痛的時刻 / 劉惠菁》

黃基炳:
今早打開校網,驚悉定權校友遭遇鼓盆之痛,事出突然,非常可惜,唯望定權兄節哀順變,容日後見面才親自向其致慰問之意吧!

《安息 – 呂慕英校友》

朱錦泰:
呂慕英是我同班同學,想不到在快要聯絡上時卻得悉此噩訊。請問有人認識我另外幾位同班同學嗎?一位是在新會學校隔壁粉麵檔的郭家輝先生、另一位女同學陳寶珠家裡開照相館以及莫慧玲等等….

新會網誌:
朱錦泰校友,我會將你的訊息通知有關校友。侯思傑覆。

朱錦泰:
謝謝!小弟與二姊朱淑珍(三十二屆)亦祝母校新會全體校友新年快樂!友誼萬歲!

黄基炳:
我只知道校長有個兒子呌呂宏安和我同屆畢業(畢業1950),呂慕英是不是呂宏安的女兒?否則校長還有另一位兒子?如果是,呌什麼名字呢?請知道的校友告知好嗎?謝謝!
順便請問站長,我找到了一幀呂宏安校友在台灣大學畢業的四方帽照片,如果認為無妨的話,我可以鋪上校友網誌上供所有不同年代的校友認識. 待覆,謝謝!

新會網誌:
基炳兄:
你問慕英是不是呂宏安的女兒,雲妮的答覆:「應該是」。但,會長燦哥還未回覆。
刊登呂學長的照片是無妨,但最好能附加文字稿,讓同學校友更能了解學長的過去。
謝謝!順祝新年快樂!
侯思傑。

還十二月一個謐靜(三):《賣火柴的小女孩》

Chung Trường Sinh:
讀了侯老兄這篇文章,講起—„安徒生的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 真係有好多 回憶. 當年我亦是在學校圖書館借的兒童讀物中, 讀到安徒生的這個故事, 讀完成個哭扒扒. 後來,大一點, 再讀, 依然哭扒扒. 小時候讀過的故事中,有幾個令我印象最深刻. 另一個, 是四年級時, 由林紹鈞老師講的,卻令我們一班豆釘怒髮冲冠, 就是 : 何不食肉糜 那個個皇帝, 下咗課 一班人依然 …麻麻聲 !
呢兩個故事真係令我的性情成個被扭曲晒. 因為時至今日, 一聽至到嗰哋有幸能生活在豐衣足食的地方的人, 而成日開口歎生活苦, 怨東怨西, 就令鄙人想爆粗口, 正如一位老同學話齋 : 身在福中都不知福,想唔講粗口都唔得, 少咗句話就唔夠份量 !

侯思傑:
鍾兄:得福太多會忘形的。
平安夜那晚,去飲一位親戚的婚宴,第一道菜是燒乳豬,當侍應拿來的時候,我立即站起離開座位,用最慢的速度行去洗手間,然後又用最慢的速度很行回座位。我不想看到一隻出世沒多久的豬仔給燒得紅紅後,再給斬成一塊塊,給人一件一件放入口。還好,宴會上沒魚翅。
回家告訴女兒,女兒說新一代人已經不肯用魚翅了。
唉,香港新一代人的人數又怎會多得過中國大陸的一個鎮呢?

Chung Truong-Sinh:
侯老兄,
你呢句 “得福太多會忘形的“。真係好啱聽. 一個人嘅福份真係好有限, 唔係人地以為咁多. 况且,俗語有話 : 要積福. 古令中外, 莫不如是.
講起人,尤其中國人飲食嗰哋核突, 傷生法, 真係令人毛髮觫然.我都好興幸, 下一代啲細路仔都沒有呢種惡習.
講番兒童教育, 除咗家庭中父母, 就要數小時候的小學教育. 今日回想起來, 真係要感謝當年在新會學校的幾年. 在那個三歲定七十的年齡, 得到各位師長盡心教導. 人格基本就定型, 今日回想, 雖然唔算好人, 但都算未有害人害物,叫做夠六十分及格.
記過讀四年班時, 教育要改為越制,當時很多人都怕下一代會忘本. 所以老師都加多教我們學古文 :桃花源記, 夜泊秦淮, 石壕吏, 甚至史可法遺書, 南霽雲將軍傳, 至到杜甫嘅 風吹茅屋, 情愿–吾盧獨破受凍死亦足, 袁枚嘅祭妹文,到岳飛的…自中原板蕩…等等.直到後來, 有日在論壇日報上讀金庸名著 “射雕英雄傳”說到郭靖在一個密室中得到武穆遺書夾有五嶽祠盟記, 因為喺學校啱啱學過. 就覺得非常威水, 第二日一早就想在班上出風頭,表示自己係有料之人, 點知都未輪到我開聲, 一班友仔,已經好大聲,好似早讀咁, 一齊嗼大喉嚨 : 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余發憤河朔,起自相臺,總髮從軍……吧啦吧啦…令我窒咗口.
自此鄙人就學識咗謙虛兩個字.
你話讀古文嘅益處大唔大吖 ?

侯思傑:
鍾兄,靚仔既時候,老父在「通勝」找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要我每天讀一次。當時只係念口黃,根本就唔知講乜。另一單就係唱國歌,國歌的歌詞「夙夜匪懈 主義是從」中的「夙」和「匪」字,讓我感到很迷糊,雖然老父解釋過這句的意思。但,越解越糊塗,為甚麼要用個「匪」字呢?還好,這些事都係發生在小三之前。現在不會有人一早見到人打招呼就叫聲「夙晨」,或將「不是」寫成「匪是」若真有其事又幾匪夷所思啦!

Chung Truong-Sinh:
哈哈哈哈哈…..冇錯, 時到今日, 確係 … „現在不會有人一早見到人打招呼就叫聲「夙晨」,或將「不是」寫成「匪是」“….
不過,恕我口痕, (係本性難移).幸好我地呢代人, 什至在小學雞嘅時候都多多少少受過古文嘅陶冶, 雖然未係正統, 但對於增長鄙人嘅中文閱讀及了解嘅能力, 真係受益無窮. 正是因為得到師長“拑住“ 讀咗好多篇古文,我先正懂得和有興趣去自修古文, 雖然唔算叻, 但至少都夠睇通一篇普普通通嘅古文.終生受用. 况且, 曾有讀過一位“古老“ 文士講過 : 識得寫, 讀通古文者, 必定可以寫讀得通白話文, 而只識白話文者, 唔好講寫, 淨係睇都未必有能力睇得通一篇古文.層次如是. 况且, 如果想了解古人,就非得懂古文不可. 就好似鬼佬讀古代歐洲史一樣, 非得懂拉丁文不可一樣 !
再講啦, 我地啲所謂粤語, 其實裏便就有大量嘅“古文“,
哈哈哈… 唔信? 試吓用 鶴山或者新會話吟幾段唐詩或宋詞就知! 又或者用梅縣客家話朗誦 „木蘭辭“, 零舍好聽 ! 唐人細佬哥, 教佢讀唐詩, 好多首幾乎唔多洗解釋, 佢哋都明白, 因為好似唐話咁 !! 讀阿李白嘅將進酒, 用九江話讀, 聽倒出耳油 !
吹吓牛: 有一次, 在我工作嘅地方, 老細個父親“仙逝“, 成竇仔女披麻帶孝, 週身唔得閒, 所以老細叫我用張白紙,寫幾個字,表示主家辦緊喪事, 不做生意幾日, 因客仔九成係漢人, 所以鄙人就用大張白紙,大書 “嚴制“兩個字, 表示辦緊老太爺嘅喪事, 貼在大門, 另寫通告話, 主家有喪,要休息七日咁話.
點知貼咗之後, 唔好講啲上門嘅客仔, 連一班“主家“ 都走嚟問 : 你寫哋乜嘢嚟架 ? 佢話寫個奠字就得架喇 ! 我話你伯爺過身,門口係應貼 嚴制至啱, 奠字係用嚟貼喺佢個神枱下便, 唔係用嚟貼門口架 ! 佢唔信, 我只有講 : 你地書架上, 唔只有幾十本中文各類大辭典,由“源“頭至到出“海“都有齊, 重有好多關于中文書信, 同婚喪喜慶禮儀大全之類嘅書成個架咁多,而家你尊翁品咗,咁緊要嘅事, 點解唔打開參考吓 ? — 一句畀佢嚇儍咗 : 唉吔, 冚吧冷都用古文寫, 邊度睇得佢惦吖 !
唔學古文啦你話 !

侯思傑:
鍾兄,說到古文,我記起1970年代初看過一齣英國電影“Melody”,香港譯作《兩小無猜》。戲中年老的老師質問主角的小學生麥里斯德,為甚麼他的拉丁文總是不合格,因為拉丁文是英國的古文。孩子回答說「我不會和古人談話」。
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的英文是非常好,雖然沒比較過她腦海中的字庫是否多過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但肯定比很多美國人多。當蔣夫人在美國的國會演說後,獲得不少掌聲,卻令不少議員感到煩惱,因為她所用的詞彙很深奧,而且超出許多議員認知的範圍,變成不太明白蔣夫人說甚麼。
兩年前,我去台灣,拜會我的前輩黃競新教授,教授早在1960年在香港商業電台編寫廣播劇,她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學者搞了一個「甲骨文化研究學會」。由於不善於這方面的研究,拜會期間,聽她說了許多,最後有不少是白聽。
其實溝通是最重要。若在一個白事的場合,用「嚴制」或「慈制」很容易令人摸不著頭腦,為了達到完全溝通,倒不如很清楚的寫給人看說給人知,從而讓所有人都能為逝者默禱,不是更好嗎?
說到底,現代文才是最重要,知書達禮不一定在古文中找著,現代文一樣揮灑自如。古文作為閒來發思古之幽情無疑是一樂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