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鍾長江校友迴響並談談電腦

2016-04-11 (5)

51881391494184

2016年四月三日文章《黃金年代與德國文化》迴響欄,多謝鍾校友的說明,此鍾長江不同彼鍾長江.知道他是1960年第二十屆畢業,我是第十屆,計算起來,鍾校友應該比我年輕十多載.他在迴響中,談及他同班同學老是固執不肯學用電腦,比「德國老嘢還保守」,本人頗有同感,為什麼?且聼我道来:

自從世界有先進科技的電腦,讓身處各地的人們,靠著無遠弗屆互聯網的方便,互相交流資訊聯繫,是分秒間的事,快得驚人啊!就是這個理由,我得以發現新會校友會的網頁,幾經周折,才能聯絡上睽違幾近半個世紀的同屆部份同學,並介紹了校友會的網站給他們,可直至目前,卻尚未在網誌上見到他們的蹤影,莫非他們也像鍾校友所提的同學,堅持不學電腦態度?,真的有點氣餒無奈,就算拿第十屆同學的年紀來說,雖然可入[老餅]之列 ,然而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的真理,又豈可隨便放棄利用電腦增添生活的樂趣呢!

實在不瞞各位,我在六十八歲那年,僅僅花費加幣十大元,參加耆老活動中心舉辦的電腦初學基礎班,共上了五堂課,就是如此這般玩用起電腦來,免強可以在網上溝通.故耆老學學電腦初階這勞什子,並𣎴很難,何樂而不為!希望無心學習使用電腦的長者朋友,去除成見,與時並進,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努力學習,屆時自然領略到箇中好處,仍然站在電腦課室門外的朋友,請不要再猶豫,試一試便知龍與鳯,長者朋友們!起來!行動!齊齊學好使用電腦!。

從我的 iPad 傳送                                            sy_2010073120522189309.jpg

 

9 Comments

  1. 讀了黄學長這篇文章, 真是感慨萬千.誠如你說,我也是坐五望六的年紀才開始學使用電腦,由兒女一步一脚印的,慢慢學會寄收郵件,睇報紙,等等… 這個電腦還是幾個孩子發火夾錢買的,因為我整天借他們的電腦用. 但我的同學就非常堅定立場,– 這是奇淫巧技 ! 學嚟做乜 ? — 真係激死 !
    其實這種奇異作風,不只在電腦,很多人來了德國多年,竟然德國的幾件寶都未試匀, 見匀 : 啤酒, 乳酪,香腸,麵包,和遍佈各處的古老城堡,城鎮,加上柏林牆, 這些都是每天都可實現的, 卻堅守立場, 不試,不游,不看 : 有乜咁好 … 唧 !邊有亞洲咁好 … 呀 ?? 其中有一位, 直情可以攞冠軍 : 他們家離頂頂有名的多瑙河的源頭只有不到二十公里, 竟可以一住二三十年而未到過 !! 年年花大錢,回越南,美加,星馬…而不肯用半日時間到多瑙河源 “影番張相“ … 咁陰功 ! 簡直係世界奇聞 !!

    Liked by 1 person

  2. 哈哈 ! 其實 鹹豬手只在南部的巴伐利亞州一帶的食品,特別用來送啤酒,或節日才吃, 好似在越南,我們小時候過節,家裏叫我們到燒臘鋪 “斬幾兩燒肉或叉燒“ 一樣. 只不過因慕尼克的十月節而名揚世界. 在巴伐利亞之外的德國人很少食, 反而這個州的水煮白腸點甜芥末+梘水打結麵包更有名. 再因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所謂“美食“, 而德國佬又非常有“家鄉“情懷 (有人話系死板 : 我阿媽未煮過, 我就唔食 !), 就算飲啤酒, 都食“自己鄉下“的下酒物正啱味, 横掂每個地方都有好味的香腸,冷熱 肉食,甚至麵包, 都可送啤酒.講到啤酒當然係 “我地自己個侵“ 釀嘅系最好味啦 ! — 真正全國有名的, 要數 : 黑森林的櫻桃酒蛋糕和風乾火腿, 紐倫堡的煎腸和聖誕薑餅, 柏林的咖喱煎腸, 不來梅區的肥肉腸熬甘藍菜, 施華本州的焗蟲仔麵條和四方雲吞, Thüringen州(在普魯士區)的煎腸, 萊茵河中游特産冰葡萄釀的白酒都是大大有名. 而法蘭克福香腸更是世界聞名, 美國佬的熱狗是也 !連美國的所謂漢堡包都要假借漢堡個名做招牌先至風生水起 !! 哈哈哈….這就是德式牙刷 (亦有人話系自豪 咁話喎 !)

    Liked by 1 person

  3. 不要低估香港年過八十的公公婆婆,他們撥弄掌上的怪物不遜色年青人。畢竟是潮流使然,就是看電影或煲電視劇,都依賴放在掌上的異形,所謂與時並進也。但,「與時並進」也得記著過去,不可能因為有了老婆有了老公,就忘記有個老豆同老母。
    當然,完全拒絕電腦萬萬不能,至少在銀行關門之後,也得靠牆上會吐錢的機器來取現金,或透過電腦來轉帳。
    電腦對我來說,只是以極速時間來取得所須。每天起床之後,就是透過電腦來讀報。但,只限於讀報,雜誌和書還是拿在手裡的hard copy才有質感。何況書既可坐看,也可躺臥看,更可以用筆在書本作記號寫感受。
    常言道,到訪朋友家,要了解對方,就得從對方的書架著手。電腦不能提供這方面的資料,畢竟,電腦是很私人的東西,不能打開,與書架不同,放在書架上的書,就算不拿出來看,也可從書脊清楚那是一本怎樣的書。所以,要了解朋友,不妨到訪他的家,看他的藏書。而我的書架,會長燦哥、總務惠菁,還有其他同學及校友也看過了。當然,他們看後也有很多評語。評語中最經典莫過於這一句:「咁多書,你有冇睇過曬架?」

    Liked by 1 person

  4. 廣州大同酒家對聯: 大包易賣,大錢難撈,針鼻削鐵,只向微中取利.同父來少,同子來多,擔前 滴水,幾曾見過倒流.

    足證忘記老豆老母啦!老豆養仔,仔養仔.信然!

  5. 初來香港,為了取得一張身分證,去到姨母友人的建築公司當「後生」,也就是陳錦達所說的「小公司」。在一間有名氣的建築公司工作,取身分證較容易。大半年之後,拿著公司工作證明書去移民局,對主任說是在1962年大陸饑荒時,跟隨叔伯走來的。沒太多的問話,就發給我香港身分證。
    當然,我沒經歷過1962年大陸大饑荒,之前也不知道有這樣的一個恐怖時期,一切都是由當時在地盤工作的叔叔告訴我。他們逃來香港的情況,就好像1975年我們的鄉里逃難一樣的悲涼。不過,他們的處境著實比我們的更苦,因為他們很多都目不識丁,而且當時沒有太多的國際慈善團體幫忙,唯有靠自己的勞力來討生活。他們在最貧窮的深水埗區租住一張只有1米乘3米的床位,還分有上下格床,每月租金要二、三十元。但,他們不大部份日子都居住在地盤的宿舍。當時建築公司在地盤除提供住宿外,還供應早午晚三餐。所以,租住的床位只是叫做有個地址而已。
    由於當時的勞工制度還沒有現在的完善,一年只有五天假期,年初一至初三,中秋和端午節,其他節日與勞工無緣。所以,這班叔叔三幾個月都躲在地盤工作、吃喝、睡覺,外面的世界完全和他們無關。
    他們日頭猛做為的是甚麼呢?他們把辛苦賺來的錢不去享受,整天還愁眉不展的不停計算儲存的錢有多少,簡直是白癡。
    然而,這一天,他顯得很開心,因為已經向公司請一個星期假,回鄉探親了。擔著一包二包的手信吃力的走去火車站,踏上回鄉的路途去。
    一個星期之後,他又回來工作,當初的幾天還帶著歡樂的餘韻,漸漸地,又開始咬緊牙筋,繼續為下一波的歡樂而努力。
    從他們的表面,我感受他們所付出勞力,為的是讓他的家人過得好一點的生活,同時也看到他們從內心所透出竟是人類最高貴的情愫。
    沒有生活,就沒有創作。確實,我的所有創作都是來自他們的血和淚!

    Liked by 2 people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