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米粉在倫敦


pho

所謂「米粉」,其實是指 pho

在還沒來英國之前,我對越南食物的了解僅限於春卷和炒米粉兩樣。 我是重慶人,口味自然是偏辣的,還尤其喜歡麻辣的食物。在之前的我看來,越南菜既不是我喜歡的辣的類型,也不是能正式宴客的菜系。

不得不說,年輕的時候,我們對食物的見解和認識真是非常有限,我應該是來了英國以後,才開始認識並真正了解越南食物。一開始被越南菜吸引,是因為它在英國的普及程度很高,是一種遍布倫敦的大街小巷,廣受普羅大眾喜歡的菜系。開始我還不明白它究竟是為什麼受歡迎,直到在英國生活的日子一長,自己也變成了越南米粉Pho的忠實擁護者後,我才突然發現,曾經的關於食物口味的選擇真是過於單一。

越南米粉Pho,是一種以大米製成的粉條類的食物,在傳統的Pho中,越南人會配以不同的香葉和豆芽搭配,加上切牛肉片,或者雞肉等一起食用。而評鑒一道Pho是否是正宗地道的河粉,卻是看它的湯頭。一般來說,熬制Pho的湯頭是豬骨頭燉的,需要烹制約10來個小時,等骨頭湯熬制濃稠。一般傳統的越南家庭的話,會將湯放置一晚上後,等第二天早上或者中午,和米粉一起煮。這樣,傳統美味的Pho就完成了。這是地道越南人製作Pho的過程,他們吃Pho的時間也多在早上以及中午。

這製作Pho的程序還是一位越南朋友告訴我的,她說在她看來,倫敦的越南餐廳都不夠正宗, 主要是豬骨頭湯不夠濃郁,不似自己在家做的那般精心。可在我看來,它們都很美味。越南人看我的口味,也和我「看不起」那些一進中菜館就衝著宮爆雞丁去的英國人一樣。但有意思的不就是這些互相不理解,和隔著「神秘面紗」的不正宗嗎?它變相的刺激著人們的好奇心,也因此,人們想要帶著一份對這亦真亦幻的異國他鄉的情節,待時機成熟後,再隻身前往當地去一探究竟。

和中國食物在英國的發展過程類似,越南菜進入英國的過程也是隨著一批批越南移民定居於此地以後而發展起來的。老實說,自從愛上吃Pho後,有時候離開倫敦去外出旅遊時,也會特意去尋找當地有名的Pho餐廳,尤其是去美國和法國。咋聽起來這行為很奇怪,但背後其實是有歷史背景的,由於法國曾經對越南殖民,戰後的越南移民在法國聚集,越南米粉Pho也由此傳入法國,並且數量和規模都不小。食物在異國的發展,隨著人們的遷徙和居住歷史也會隨之改變。

總之,話說回來,我覺得在巴黎和舊金山的越南米粉Pho比倫敦的更勝一籌,更正宗地道。說起來原因,我猜大概是跟早期移民的人口數量有一定關係,當然,隨著後來的演變,市場競爭的加大也促使了餐廳食物的質量的提高。記得有一次,我和幾個朋友在巴黎,我們幾個亞洲人,放著一堆法國美食不吃,竟然找了一個晚上,慕名前去一家很有名的Pho餐廳。一碗Pho下肚後,味蕾的滿足感驟然上升,那種一碗米粉讓人開心了一晚上的感覺至今仍然很難忘。在巴黎的那一周,吃下無數法國美食,但令我最難忘的竟然是躲在巷弄中的一碗Pho。

這種感覺怎麼形容呢?它在西方食物的幹澀和中國食物的大魚大肉間,對我來說,有一種奇妙的平衡感。在倫敦,我和朋友間的聚會就常去吃Pho,一是因為Pho的價格不太貴,而最關鍵的原因是,在眾口難調的東西方人之間,就像我說的,Pho起到了一種奇妙的平衡作用。誰不喜歡Pho呢?因為它簡單,好懂,不油膩,不辣,適合西方人對東方食物的選擇。可它又有「料」,有肉,青菜,香料,辣椒,混合在一起,加上豬骨頭的湯頭,從飲食習慣上來說,又是傳統的亞洲菜系,很是適合我們的亞洲胃。

嚴格來講,倫敦並不能算是美食愛好者的天堂,但它勝在其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創新感。在英國生活裏,在日常朋友間,同事間的聚會中,面對眾多的選擇,這道米粉卻成了重口難調的東西方口味間的一個最佳平衡選擇,誰說食物沒有外交功能呢? (肖媛。自由撰稿人)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